近期,一种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性传染病在湖北出现了,并在全国多地、乃至全球多地区相继出现,由于新型病毒的结构尚不为现代医学所熟识,因此也限制了早期对该病的治疗,使得发病率与死亡率日益升高。
东汉末年,战事连年,疫疾(传染病)不断,民不聊生,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说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稔,即“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就是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直接原因。
以张仲景当时的家族来说,有两百余口人,但建安元年后不到十年,就死掉了一百二十多人,占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达一百余人。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其宗族再加之乡邻,感染伤寒病者相信可达数以千计!但也正是这样悲惨的境地,才给张仲景提供了大量的受治病例,让仲师有机会创制并验证了许多方药,所以伤寒经方才能经用近2千年而效用不衰。

那么,《伤寒论》所说的“寒”是什么呢?这个“寒”就是寒邪或外感疾病的总称,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性,张仲景时代尚不能认识外感病病原体的具像结构,但,这并不影响仲师对疾病与治法的认识,因为,中国古代创立了一种与现代分析思维方法相对的认识论,这就是以类比、推演、总结为基础的古代综合思维方法论,所以,张仲景把引起相似症状的外感病的病因统统称之为“寒邪”,伤寒病就是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的疾病,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的特点。
这样看来,张仲景所述的“伤寒病”与今次的“新型肺炎”在发病史与病因上有着一定的关联与相似性!这次的“新型肺炎”也是在冬季寒冷时节下发病的,比较符合仲景对外感病“伤于寒邪”的病因认识,而且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如发热、咽痛、咳嗽、头痛、身痛等,也与《伤寒论》中“太阳病篇”介绍的多方的主治病症高度相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伤寒论》所载方药对于部分“新型肺炎”患者或许是适用的。
那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究竟有哪些方药可以运用到新型肺炎的防治中呢?纵观《伤寒论》中治疗外感寒邪所致呼吸道病症的方药,大致归纳了一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麻黄汤
此为太阳伤寒主治之方。
《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药物组成:麻黄、 桂技、甘草、杏仁。
现代剂量参考:麻黄10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杏仁15克(成人1日剂量,小儿减半)。
导读:外感病初期,如果出现了头痛、身痛、发热、无汗、怕风怕冷、咳喘,可以用麻黄汤治疗。
这个外感病,既可能是感染细菌引起的,也可能是病毒引起的,又或是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当然也包括肺炎,只要在外感病病程中,出现了以上这组症状,就可以辨证选用麻黄汤。
当然,不一定所有症状一一具备才能使用本方,只要有其中二三个症状,比如:发热无汗、咳喘,或咳喘、身痛头痛,或怕冷、咳喘,都可以用此方,其鉴别使用要点是咳喘、无汗!使用注意:本方麻黄与桂枝配伍,发汗力量较强,适宜于外感病程中发热无汗的患者,如果是患者已经有出汗或大汗淋漓者,就不适合,或者需要通过配伍石膏、知母、天花粉等来使用。

2.麻杏甘石汤
此为《伤寒论》中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汗出而喘之要方,《伤寒论》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现代剂量参考:麻黄10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石膏10~20克(若无高热,石膏可用10克,若见高热喘咳,则石膏剂量当倍于麻黄。
成人1日剂量,小儿减半)。
导读:现代临床常用此方治疗外感或宿有哮喘者的喘咳实证,并且通过加倍石膏的用量,也可用于喘咳而兼高热者。
特别是用于外感时疫(流行性传染病)所致的喘咳气紧、发热汗出者,能于一二剂之内快速起到退热、平喘的作用。
甚至对于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喘急气紧也有很好的平喘作用。
本方的鉴别使用要点是汗出而喘、发热。
若是感染细菌、病毒所致的肺炎高热者,除加倍石膏用量外,也可再加黄芩10克,或鱼腥草30克,以加强抗感染、退热的作用;出汗多者,尚可再加知母10克,以改善由于出汗所致的津液损耗,这又类似于西医学的补液支持疗法。
使用注意:本方的使用要点在于麻黄与石膏剂量的比例,麻黄虽然具有很好的平喘作用,但其药性辛温,又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对于肺部感染性喘咳而见高热、汗出的患者,务使石膏剂量倍于麻黄,否则,可能使病情加重!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此方为仲景治外感病表未解(即发热、恶寒未除),而误用了泻下药后,外邪入里致喘急的主方。
《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
现代剂量参考:桂枝15克,芍药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5片,大枣10克,厚朴12克,杏仁15克(成人1日剂量,小儿减半)。
导读:本方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杏仁、厚朴而成,桂枝汤是张仲景用于体虚患者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汗出、恶寒、头痛身痛之主方。
平常就体虚易汗之患者,在感受风寒后,当其发热、恶风等症未除之时,误用了苦寒泻下药,外寒在药力的沉降作用引导下,由体表侵入体内,闭郁于肺,使肺气升降失调而又添咳喘一症,因此,张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散寒除发热、汗出等表症,再加杏仁、厚朴调畅肺气以平喘。
此方除用于体虚之人外感咳喘外,仲景也用于治疗素有哮喘宿疾者,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平喘治疗,如《伤寒论》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长期患哮喘者,其免疫力多有不足,稍有气温冷热交替即易感而作喘,这样的患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仲景用桂枝汤之意,不但可外散风寒以祛邪,更可内调阴阳、补益正气,激发患者的免疫力而抵御外邪侵害。
使用注意:本方对体虚之人外感咳喘或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有很好的扶正平喘的作用,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汗出而喘为鉴别使用要点,即使未经误服苦寒泻下药而出现以上症状者,也可使用。
但,白芍酸寒敛阴,有止汗之效,若是发热、无汗而喘者,则不适宜。

4.小青龙汤
此方是仲景治疗外感风寒、肺胃内停痰饮之咳喘验方,患者临床以发热、咳喘有痰、干呕为主症。
《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药物组成:桂枝、芍药、麻黄、细辛、炙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
现代剂量参考:桂枝15克、芍药15克、麻黄10克、细辛8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5克(成人1日剂量,小儿减半)。
导读:本方主治病证的病因是素有水饮内停肺胃的患者,又新感外寒,外寒引动内饮发为咳喘。
张仲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因水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壅于上,或滞于下,或停于中,所以患者在咳喘的同时可能伴见其他症状:若水饮内停胃腑,致胃气上逆者,可伴见干呕、噎膈(即打嗝);若水饮内停一处,阻滞气机,使水津不达四布者,又可出现口渴;水饮内停大肠者,则可出现腹泻;水饮内停膀胱者,又可见小便不畅与小腹(对应于膀胱位置)急胀不适。
正如当下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肺炎发热、咳喘,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呕吐、腹泻或角膜炎的。
疫毒侵犯的部位不同,症状就会有所差别,但,只要病因相同,就可用一法一方施治。
使用注意:本方所治咳喘的病因是外有寒而内有水饮,所以,临床应以恶寒发热、咳喘有痰或多痰、舌苔白厚腻为鉴别使用要点。
若是干咳无痰者,则不适宜。
此外,本方中既有发汗解表的麻黄,又有敛阴止汗的白芍,患者在咳喘的同时,伴见有汗与无汗者都可使用。
有汗者,可使白芍剂量稍大于麻黄;而无汗者,则当使麻黄剂量稍大于白芍。
水饮与湿气原为同一致病因素,水邪之轻而弥散者为湿,重而聚积者则成饮,所以,常住水湿之地或身处多雨时节者,感受风寒或疫毒所致的发热、咳喘有痰,也在本方的适应症范围内。

结语:以上4个方剂不仅是张仲景防治外感性呼吸道疾病的经典方,同样也是包括笔者在内的现代中医医生治疗咳喘的常用方,以笔者为例,在日常的门诊工作中,对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咳喘,几乎八成以上的患者都会用到前方。
并且,上至80高龄的老人,下至一两岁的小儿,只要把握好鉴别使用要点,每每都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时下,正值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流行之季,虽然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以张仲景《伤寒论》的方药智慧,根据患者体质与具体症状的差别,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方药,在短时间内收到退热与止咳平喘的疗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甚至在纠正患者影像学病理特征方面,中医药的治疗方案也是可以起到作用的!当然,在明确外感之邪为新型病毒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张仲景智慧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加上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一些中药,比如鱼腥草、蒲公英、青蒿等等,甚至联合运用一些适合的抗病毒西药,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相信,中医和西医联合发力,定能更好地防控和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