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市疾控中心通过对确诊患者居住外环境的监测、检查中发现,一名患者铁门门把手上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踪迹。这是继深圳专家发现病毒可通过“粪口”传播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首次在外环境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图为疾控人员的演示过程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周斌介绍,对于普通社区居民,风险更多来自于间接接触,“如果病毒附着在物体表面,自己的手触摸到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进食、揉眼睛等动作,可能会造成自己感染。”“在我们近日监测中,对一个病例的防盗门的门把手采样中也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这提示我们,一定要做好居家清洁工作,勤洗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人都很关心病毒在离开人体后在外环境中能存活多长时间。与其关注这些,还不如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外环境的清洁、消毒和个人卫生”,张周斌表示,除了门把手,此前提及的手机、电话、键盘、水龙头开关、遥控器按键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易污染区域。
//
宅家都未必防得住!
//
近日,专家证实,除了人们已知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还存在一种传播可能性——粪-口传播。
“粪口途径指的是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也叫做经消化道传播。一些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能够在大便之中存活,所以可以通过消化道排出的粪便进行传播,如果这些带病原体的大便污染了手或者食物,那么就会病从口入,导致传染给其他人。
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处公布称,院方近期在某些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提示粪便中有活病毒存在。
钟南山院士也特别对此进行了回应: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通过粪口传播,现在这个问题应该非常重视,因为在粪便里发现病毒,粪便是否传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2003年非典时期,香港的淘大花园就曾上演过“因粪便传播病毒导致整栋楼几乎被感染”的案例。
17年前香港的紧急措施,对于今天的“防疫”仍有可借鉴之处。(以下是公众号“乌尔大道”对当年悲剧的全面梳理)
1
2003年3月下旬,10天左右的时间里,香港淘大花园E座的许多住户,因为若干“巧合”的叠加,在自己家中不幸感染非典。
这些“巧合”的背后,是家居环境甚至建筑设计中遗留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从未被消灭,也可能存在于你我身边。
但是,只要多看、多想、多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这些隐患是可以被识别和消灭的。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香港淘大花园俯瞰图。图片来源:am730
2
淘大花园,建于1981年,有4896套住宅,共两万多名住户。在非典肆虐之前,这里只是香港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
2003年3月14和19日,一个携带非典病毒的33岁男子,两次到淘大花园E座某户探访自己的弟弟。在弟弟家中,他因为非典造成的腹泻使用了洗手间,把携带病毒的粪便冲入马桶。
非典病毒顺着水流进入大楼的污水管道,大部分排向城市管网,但仍有少部分附着在污水管道内壁。
同样在E座,其他几个住户的洗手间地漏里,正向外吹出阵阵微风。他们曾向大厦管理处投诉,说自家洗手间里散发臭味,但显然还没得到妥善处理。
洗手间地漏与污水管道,正常情况下应该被一段U型水槽隔开。U形聚水器里存贮的这些水,能够防止污水管中的异味、昆虫和污水液滴,逆向回到洗手间里。
但是,大多数家庭只会在洗手间中拖地,轻易不会洒水清洗地面。因此,流向地漏的水经常不够。在那个时刻,不少E座洗手间地漏的U形水槽里,已经干涸没水了。
卫生间U形水槽示意图。图片来源:TheSARSepidemicinHongKong:whatlessonshavewelearned?LeeShiuHung,MDFFCM
就这样,附着在污水管内壁的非典病毒,寄身于细小的液滴里,随着这阵微风,逆行飞回了这些住户的洗手间。住户吸入这些带有病毒的液滴,不幸感染非典病毒。
更加不巧的是,3月21日黄昏开始,为了修补冲厕水管的破损,淘大花园E座暂停冲厕用水供应16小时。
马桶断水后,污水管道内粪便等污物的流动减慢,带有病毒的液滴更加容易凝聚和飞散。住户也不得不用水桶冲厕,溅起更多液滴,让空气中的病毒浓度进一步加大。
带毒液滴的旅程还没有结束。
它们在空气中飞散,其中一部分又被洗手间换气扇吹入了E座7号与8号单位之间的狭长天井里。
红框中所示,就是阻拦病毒飘散的天井。原图片来源:香港中原地产网站
这段三面包围的天井,通向外界的出口只有约1.5米宽,却有至少5米长,与外界空气交换不畅。类似的狭长天井,在香港同时期的住宅楼中非常普遍。
更糟糕的是,E座和F座两栋大楼之间的距离也很小,加上当地盛行的东南偏东风,导致两座大楼间产生每秒约3-5米的快速气流,急速掠过两楼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风墙。
这道风墙恰好阻拦了天井与外界的唯一出口,使得天井内空气的横向流动更加缓慢。换句话说,病毒被困在天井中,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
横向流动被阻挡,带毒液滴只能随着气流向上移动,在到达顶楼之前,其中部分又被楼上的换气扇吸走,进入另一个住户的洗手间。还有一些液滴,附着在天井内的墙壁内侧,等待着下一趟由下而上的顺风车。
就这样,来自一个腹泻病人的非典病毒,经过马桶-污水管-地漏-换气扇-天井之间的层层交换,最终传染了其他住户。
其他不幸染病的住户,同样产生了腹泻症状。他们排向马桶的粪便,也加入了这个魔鬼般的循环中。
住在E座的邻居们,哪怕已知疫情凶险而选择闭门不出,也会在浑然不觉中染病。
在极短的时间内,E座住户感染非典的人数飞速上涨。2003年3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宣布,淘大花园E座有5个家庭共7人感染非典,两天后这一数字就飙升至63人。
被困在极度恐慌中的淘大花园住户,哪怕业主委员会出面组织,每天进行两次全面消毒,每次花费十几万元,情况也毫无改善。
淘大花园业主叶兴国曾对媒体说,那段时间里,小区内气氛非常严峻,居民们无事不会外出,偶尔碰面都自动相隔很远,只用哀伤的眼神打招呼。
他与邻居到附近商场饮茶,一摘下口罩,邻桌客人立即买单离开。
淘大花园楼下的牛头角路,平常是一条人车密集的主干道,在非典时期从街头到街尾都没有行人,社区楼下的淘大商场更是空无一人。
在当时的香港人眼里,这里近乎一座“死城”。
3月31日,淘大花园感染人数已经达到213人。
这段可怕的循环链条,直到这一天才被斩断。香港政府在当天宣布,对淘大花园E座实行封楼隔离,全体仍在家中的住户被集中迁往在香港西贡麦理浩夫人度假村设置的郊外隔离营。
藏在背后的病因,直到5月16日才随着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而公之于众。
即便并非所有淘大花园中的非典病人,都因为洗手间里的液滴而感染,但根据香港卫生署的事后调查,淘大花园的感染者中,只有4%曾接触过其他非典病人。同时,除了发烧、发冷和呼吸急促等非典的典型症状,其中有约66%的个案出现了腹泻症状。
最终,淘大花园中共出现了329例非典感染者,其中42人死亡。仅仅最早发生疫情的E座,就占到全部病人的41%,以及死者中的过半数。
而包围狭长天井的E座7号和8号单位住户,承受了最惨痛的代价。在73%的8号单位和42%的7号单位中,都有住户感染了非典。
惨遭非典侵袭后,淘大花园的业主们,除了要承受亲朋患病甚至离世的悲剧,还迅速遭遇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003年3月到12月,淘大花园共有160宗二手房成交,其中有139宗总价低于100万港元,4宗低于60万港元,最大跌幅超过腰斩。O座的一套“凶宅”,在2003年5月以50万港元的最低价售出。这位胆气惊人的业主,在持有14年后,以300万港元的总价出手,净赚5倍。
3
今天的淘大花园已经从灾难中走出,并建立了完善的防疫卫生措施。角落中若有垃圾,发现的居民会迅速通报;每名新迁入的住户,都会收到防疫卫生指引;社区中推行层层递进的四级防疫措施,能对任何情况作出迅速反应。
同时,房价相比最低点也反弹了8倍。
看了这个故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7年后的今天,新冠肺炎爆发后,淘大花园的居民迅速反应,急买口罩。
当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时,整个香港也学会了未雨绸缪,早早做好准备。
今年1初,香港政府便开始加强口岸的防护和监管措施,从1月6日起给每一个乘高铁抵港的乘客测量体温,还在医院及诊所加强监察和感染控制的应变措施,囤积了足够使用3个月的医用口罩,并且可在72小时内准备好1400张隔离病床。当年被用来隔离淘大花园E座住户的麦理浩夫人度假村,又被香港政府封闭,随时可再次作为隔离中心,收容新型冠状病毒的疑似携带者。
事实证明,香港的防疫措施不但没有“过度”,反而恰到好处地踩在了每一个关键时间点。
4
今天香港的动作有多高效,当年的教训就有多惨痛。在一定程度上,香港现在健全的防疫措施,是淘大花园的居民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香港淘大花园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冠状病毒面前,家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只要若干“巧合”堆叠,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堡垒,也会被飘散的病毒攻破。
谁都不想成为巧合的受害者。
————————————————————
奉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路径防控
内容整理自: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乌尔大道抗“疫”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