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SARS是冠状病毒
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也是冠状病毒
17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能像治疗细菌性肺炎一样的方式,打打吊瓶、用用抗生素、抑或是什么针对性的药品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
因为细菌与病毒的结构不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基本结构从外到内可分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四个部分。在足够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可以独立完成代谢活动。而细菌的天敌抗生素大多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或者干扰细菌的代谢达到抑制和杀死细菌的目的。
而病毒的基本结构要简单得多,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结构是核酸与包裹核酸的蛋白质外壳,不具备独立代谢能力,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能量和其复制所需的“材料”,抗生素不能够破坏病毒的结构,也不能通过阻断病毒的代谢起作用,因此对病毒没有治疗效果。
并不是说我们对与病毒毫无办法,只是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机理与抗生素不同:病毒的治疗药物不像大多数抗生素一样广谱(对某一类型的细菌病原体都具备杀伤效果),而是需要针对不同病毒的结构和复制的方式研制特异性的药物。举例来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针对A型B型流感病毒的奥司他韦就是通过阻断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面对病毒,我们最好的预防手段是什么呢?
现阶段,我们对于病毒预防,最好的外界途径是疫苗:婴幼儿时期我们接种的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脑疫苗都是为了预防病毒;成年后,我们经常说的流感疫苗也是为了预防病毒感染的产物。SARS在2003年后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再次出现大规模爆发,意味着从预防接种角度来说,没有规律性和反复性的病毒疫苗,不会成为流通的商品。不出意外的话,此次冠状病毒的抗体和疫苗也会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分离出来,但是产品商业化的可能性非常低。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现在有疫苗吗?有治疗药物吗?
从正式的宣传来看,市场上还未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也没有针对冠状病毒的特异性药物。
但是从我们这次对于新冠病毒肺炎的病原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中科院和军事医学研究院对于病毒的进化来源和传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的研究进展也在近日发表。这两方面的信息表面,我们国家在应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策略上有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持。与传统抗生素的发现以及应用不同,病毒的疫苗和药物完全取决于我们在基础研究上对病毒了解的程度,这些已经公布的进展,让团长对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和能力有十足的信心。
而且,经历过2003年的SARS之后,我们国家各级医疗机构在面对重症和急症呼吸道疾病的治疗经验显著提升,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我们有信心面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挑战。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除了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面对突发的病毒性传染病,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是预防病毒的关键。
以2003年发生的SARS为例(王全意.北京市192例SARS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7):539-540.)192个死亡案例中37%为65岁以上老人,侧面说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更高的致病致死风险的可能。一般来说,在相同客观情况下,免疫力强的个体更不容易被病毒感染,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机制要由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来总结和回答。
对于呼吸道疾病,我们需要提高黏膜抵抗病毒的能力,营养师团带大家一起了解容易遭到多种病原体侵袭的呼吸道黏膜,再给大家一份增强黏膜免疫力的食物清单,抵抗病毒,从“我”做起。
什么是黏膜?
对很多人来说,黏膜只是一个模糊的名词,并不确切知道它在人体的分布和它在免疫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常常将黏膜看作是区分“敌”、“我”的城墙,划分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尘埃等想要侵入人体必需与黏膜接触。战亡的细菌会随着人体分泌物排出体外,但若黏膜细胞战亡,会造成局部炎症蔓延,溃疡,及组织器官功能性障碍。
01
先来认识一下黏膜君
只要知道了黏膜的特征,不用刻意记,就会对黏膜君有一个形象立体的认识。
特征①:区分机体与外界环境(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一系列可接触到空气的“管道”)
特征②:表面湿润
特征③:能分泌黏液(鼻涕、痰……)
满足以上三个特点的薄膜就是黏膜了。毫无障碍的get新知识。
02
黏膜免疫系统
保护好黏膜免疫系统就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在黏膜免疫系统上同时存在着非特异性免疫(=物理清除异物)和特异性免疫(=生化反应清除异物。

(图lCeline)
03
发炎的微观世界

(图源网络)
上图为黏膜的简单示意图。我们先简单将他看作是气管上的黏膜。
若我们的气管黏膜健康,黏膜上的纤毛会向咽喉摆动,将混合有细菌、病毒、尘埃的黏液咳出体外。
若我们的气管黏膜不健康,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有障碍,细菌或病毒会长时间的存在于黏膜上,并且“侵入”黏膜细胞,细胞出于抵御有害外来物的“本能”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抗体、干扰素等,我们所感受到的发炎引起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其实是炎症因子引起的,并不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所以发炎是机体本身的防御手段,细菌与病毒可以间接的引发身体炎症。
成人易患:咽炎、气管炎
小宝宝易患:支气管肺炎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形象的将气管看作树干,树枝当作支气管,最小的树枝上的树叶就是肺泡了。从这棵大树我们可以形象的感受到成人生病一般在“树干”,婴幼儿(0-5岁)呼吸道生病一般在“树枝”。
04
健康黏膜营养素
1
水

(图源网络)
纤毛摆动需要水作为润滑剂,粘液层厚度及黏着程度与水量密切相关,黏膜上益生菌菌群稳态需要水来维护,水是维持黏膜细胞正常生理生化反应的基础。
新生儿的最适宜空气湿度为65%,其他婴幼儿的适宜空气湿度在45%-60%之间,宝宝月龄越小,需要的湿度越大。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湿度在20%左右,室内开空调或有暖气的湿度不足20%。所以呼吸道疾病多发于秋冬季,尤以长期不降雨雪的冬季呼吸道感染者最多。所以,宝宝室内活动时需开加湿器,外出活动需带口罩(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口气”与雾霾的置换率)。
1-3岁幼儿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水125mL/kg,全天总需水量约为1250mL-2000mL,大约有600-1000mL的水需要通过直接饮水来满足。
成人每日需水量在2500mL左右;在温和气候条件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量1200mL;在高温或重体力劳动条件下,应适当增加。
轻微炎症,不吃药只喝水就可以使疾病痊愈。
咽痒就属于轻微的局部发炎,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我多喝点水,保持黏膜湿润健康,那咽痒过段时间就自愈了,这就是自身通过炎症抵御了细菌或病毒进一步入侵。但倘若长时间不把咽痒当回事,慢慢咽部会有痰,溃疡,进一步就会有发热症状,变成咽炎,这已经错过了自愈的最佳阶段,需要借助药物治疗。
2
VC

(图源网络)
当我们有呼吸系统不适时,可以用稀释的鲜榨橙汁,柠檬汁、猕猴桃汁代替白开水,在满足黏膜对水的需求时,其中的VC还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当我们的黏膜已经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长期咽干、咽痒)时,炎症已经发生。这样患者去医院后,医生经常会开一些VC(泡腾)片。这主要是因为VC可以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从而间接缩短机体炎症持续时间。例如,VC可以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改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力。
3
VA
若肺炎反复,咽炎久治不愈,气管易感染,您应该考虑是否缺乏VA。
VA缺乏会出现以下症状:

(图lCeline)
维生素AD滴剂、鱼肝油、多维元素片等产品均含有VA,但VA作为脂溶性的可蓄积维生素,补充当限量,过量易中毒。我们先来看“不同年龄段VA的日推荐摄入量及主要食物来源”。

(图ICeline小灰灰)
图表中的RNI=日推荐量,UL=不产生毒性的最高剂量,数据均来自《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剂量》。
综上,健康黏膜三要素,水、VC、VA,可以让黏膜这道城墙发挥它坚固的防御工事。若想不吃药,或减少吃药的次数,还需在平常生活中保护好我们的黏膜。

吃啥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除了保护黏膜健康,大家作为整体的免疫力也需要提高。我们带大家从三大宏量营养素来看目前的研究显示究竟有哪些饮食因素和免疫力相关。
01
碳水化合物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会引发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增加会提高人体内针对肺炎链球菌抗体的数量。当受试者每天吃到500g新鲜蔬菜水果的情况下,抗体数量增加了4倍。
然而,如果给老年受试者口服低聚果糖(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研究结果显示反而会降低IL-6(一种促进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降低了单核细胞(一种很重要的免疫细胞)的噬菌作用。
同样,在另一项研究中显示,摄入益生元补充剂(70%的椽糖和30%的椽碱)对接受流感疫苗后的人体免疫反应没有影响。
一句话总结: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比如新鲜蔬菜水果(每天5份)可能会提高免疫力,但并没有证据显示各种不同类型的膳食纤维补充剂具有同样的功效。
02
蛋白质
日常饮食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摄入对免疫系统非常重要,是免疫细胞不可或缺的能量底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8中,我国营养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科学实验,制订了切合我国各类人群所需要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的标准。
蛋白质类食物的推荐量如下:奶制品每天100克,豆制品每天50克,鱼、禽、肉、蛋每天125-200克。为了保证有效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必须条件。有研究显示,我国大于65岁的人群中近一半的人蛋白质摄入量低于推荐量,且蛋白质摄入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蛋白质的种类和免疫健康也有相关性。研究显示,乳清蛋白摄入会增加人体对肺炎球菌疫苗的免疫反应,相关抗体的产生数量增加。在绝经期女性研究群体中,大豆蛋白摄入增加了体内B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的数量。
一句话总结:蛋白质的摄入量对免疫细胞的活力很重要,不一定非得鱼翅海参,鱼、禽、肉、蛋和大豆类制品均衡摄入就很棒。
03
脂肪
有研究显示,含有EPA的膳食补充剂会降低老年人群呼吸系统的免疫防御反应。另外一项研究也显示即使低剂量鱼油的摄入也会一定程度抑制免疫防御反应。然而日常饮食中的大量鱼类摄入(每周四次)对血清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一句话总结: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推荐常规服用鱼油等含有EPA的膳食补充剂。直接吃天然食物更好。

普通人提高免疫力靠啥?
以下几条是相对最具有循证支持的,并且如果实施起来不太花钱:
1)不要抽烟。
2)多吃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
3)别忘了适量优质蛋白摄入。
4)经常锻炼。
5)保持健康的体重。
6)尽量少喝酒。
7)睡个好觉。
8)采取措施避免感染,经常洗手和彻底煮熟肉类。
9)尽量减少压力。
12
钟院士防病毒高招:

建议各位去医院或其他公共场合之前用淡盐水漱一下咽喉部位,回家后再漱一次。
方法是:含一口淡盐水——仰起头,让盐水处于咽喉部——微微张开口,让气流从咽喉部慢慢呼出,发出“哈”的声音,这时盐水会随着气流缓缓动起来,几秒钟后将水吐掉。然后含第二口水如上反复,漱3-5次即可。
由于病毒或细菌首先通过鼻腔潜伏于咽部,淡盐水可以在第一时间杀灭它们,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SARS期间我在学生中推广、督促,结果我们班学生没有一人感冒、咳嗽、发烧。这个方法简单、有效、易行,不过贵在坚持。
最后
再说一个大家可能会有的疑问:
为什么在人类漫长的文明里,出现大规模病毒传染病的可能性随着文明进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为什么这些宿主不在人类的病毒会越来越多的感染人类?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来源于人类本身,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们与自然的接触面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冲破物种的物理隔离界限,因此有更高的可能性接触到病毒的宿主和中间宿主。
“目前已知的人类病毒不到病毒种类的1%,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与地理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与野生动物、昆虫等媒介动物的接触机会不断增多。这些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病原体突破物种屏障传播到人和家畜造成新发传染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工程院院士徐建国
第二个问题,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活动造成了大量物种消失,对病毒来说意味着失去了天然的中间宿主,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对于病毒本身来说是存活的进化选择。
结论是,我们应该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应该把不打扰作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走进原始森林并不能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到野生动物中间拍照也不能说明我们可以打破物种的屏障;爬上最高峰,夷平森林湖泊不能代表我们征服了自然,了解了自然所代表的规律。
远远的欣赏,不打扰的共存,是现在人类和其他共享这个地球的物种相处的“天然”法则。-团长个人观点
参考文献
1.徐辉.黏膜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4,(02):155-157+159.
2.罗征秀.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气道黏膜损害与预后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02):190-192.
3.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营养生化组.运动员的血液维生素C含量和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关系[J].北京医学院学报,1975,(01):57-58+56.
4.徐世侠.维生素A及维生素C对肺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04):264-265.
5.李廷玉维生素A缺乏的诊断、治疗及预防[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11):867-868.
6.丁媛慧,孙中厚.维生素A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01):48-50.
7.中国营养师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西藏人民出版社
8中国营养师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国标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