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公布,截至2月3日11:时,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为17238例。
不断升高的病例数字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除了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之外,不少人还开始寻求药物的帮助。前几天,抗艾滋病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克力芝”)就突然火了,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甚至有患者不惜以4000元/盒的高价购入后自行服用。

专家呼吁,新冠肺炎患者应在遵循医嘱的情况下,由临床医生来决定是否使用抗艾药物,患者切勿擅自自行服用,否则可能会存在危险。
为什么这种艾滋病药物
会对新冠病毒有效?
“一种抗艾滋病病毒的药对我很有效”,据中国新闻周刊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的专访。
王主任也是新冠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曾随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前往。他提到他感染后,他的主治医生建议他使用了一种名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商品名:克力芝,下称克力芝)。”这可能是较早由媒体报道的艾滋病药物可能对个体有效的信息。
关于机理,据南方都市报记者对广州第八人民医院(也是本次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定点医院)蔡卫平主任的采访文章。据悉,洛匹那韦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可与HIV蛋白酶催化部位结合,干扰病毒的装配过程,因此作为抗病毒药物使用。而利托那韦通过抑制肝脏代谢,提高洛匹那韦浓度,两者联合使用,用来治疗HIV感染。
在2003年非典流行时,香港就在一线治疗中使用了该药物,显示了一定的效果。此次发轫于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一样都属于冠状病毒,而且与HIV一样都属于RNA病毒,在病毒复制、组装过程中,可能使用一些相似的蛋白功能。
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向各地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第四版)》中,也提到抗病毒治疗可以尝试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粒,一日二次。”
抗艾滋病药物治疗
新冠肺炎最好早期应用
在癌症的治疗中我们经常听到要把有效的药物早用,先用,以期更多获益。那么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这种艾滋病药物应该在什么阶段使用呢。
中国新闻网近期就采访了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卢洪洲教授,卢洪洲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传染病防治专家。
他在采访中提到他们已经通过伦理讨论进行该艾滋病药物的临床对照研究,从目前的有限的数据来看,患者第一时间、疾病的早期使用该药,多数患者就不再发展为重症,病情不再进展了。
如果患者就诊已经较晚,已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累及,再使用的情况下效果不再明显。因为一旦疾病进展到重症,病情的加重就不再是冠状病毒引起的,此时再用抑制冠状病毒的药物就起不到好的作用。卢洪洲教授因此强调,该药物要早期给予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无独有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年第29卷第2期最新发表了四川省人民医院题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用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可能性:基于既往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快速系统评价》的论文,通过既往文献的科学筛选、分析、评价,得出结论:LPV/r的抗冠状病毒效果主要显现于早期应用,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该结论恰好与卢洪洲教授的临床观察相印证。
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诊疗方案中,已经指明了该药物的服用方法,每粒克力芝成人片剂的规格为200mg/50mg,至此我们清楚了用药剂量。但究竟应该使用多久,方案中并没有提及。
据《观象台》记者曾对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进行采访,李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感染病、艾滋病领域专家。他提到克力芝的用法用量跟治疗艾滋病一样,他建议的疗程为两周,这也是国外做MERS(同为冠状病毒)相关研究时的建议。
自行购买使用有风险!
患者或疑似患者过度恐慌可进行自我调整
前几天,克力芝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甚至有患者不惜以4000元/盒的高价购入后自行服用。
国家救治专家组成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接受健康报记者采访时郑重呼吁:
克力芝绝非神药,如果患者擅自自行服用,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范长河主任表示,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些患者的恐惧,他们对身体过分关注,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服用大量的药物;有的患者还会对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有的人还会过分的依赖家人、医生;有的还会出现出现冲动行为,表现谩骂、侮辱他人、违反规则等等。这些确诊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在情绪方面往往会出现迫切需要治疗、渴望关注,情绪变得过分焦虑、紧张。
同时由于疾病原因,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还可能出现更加虚弱,出现发作性心慌、胸闷,有些甚至伴有濒死感或者整夜失眠。
实际上,在临床上,也出现了一些患者不愿意配合检查或者治疗。范长河解释,这是部分患者的正常反应,他们会逃避医生的检查和救治、不愿听从医嘱。
对于患者或者疑似患者,范长河表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1、当确诊时,要接受现实,并树立信心,相信在医务人员的治疗下,完全可以好起来。
2、要理性认识新冠肺炎的疾病特点,大多数患者可以有较好的预后。
3、要认识到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恐惧、焦虑不能让疾病好起来,相反,情绪平和、乐观和自信,可以极大地促进疾病的好转。
4、严格遵医嘱,接受规范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