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8日,上海市政府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一个重磅消息——新型冠状病毒或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消息一出,犹如平地惊起一声雷,瞬间人人自危。

也有不少人不明所以,这“气溶胶传播”到底是咋回事?该如何防护?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分为两种——直接传播:当患者打喷嚏、讲话、咳嗽时产生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被近距离直接吸入,从而导致的感染;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上,手在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
再说说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换句话说,气溶胶就是悬浮于空气中的液态或者固态的物质。
用三个词可以形象地形容气溶胶:个头小小,如漆似胶,能飞会飘。
而气溶胶传播则指的是: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从而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简单来说,就是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到远处,造成远距离传播。
这样看来,对比前两种传播方式,气溶胶传播更可怕。
但是,大家也不必太过惊慌,因为——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2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尚没有证据显示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尚待进一步明确。
也就是说,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图源:新浪微博而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也提到——“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配戴口罩等防护措施,足以保护普通公众不被感染,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即便如此,相信很多人心里还会有一些疑问——

还能开窗通风吗?戴口罩管用吗?有人提出,万一气溶胶会漂浮在空中,那么是不是应该紧闭门窗,防止其飘进家里?恰恰相反,通过开窗通风,加快空气流动,能够把气溶胶稀释、吹散,微量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不太可能让人“中招”。
而在通风差的空间,如电梯、办公室等,包含病毒的气溶胶能在空气停留很久。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平时不要聚集!不要聚集!不要聚集!

此外,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戴口罩有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撰文表示: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
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最后再说说预防的问题。
正如中科院气溶胶专家曹军骥所说:如果新冠病毒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方式,那么我们当前的防疫战略须宁信其有,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减少新病毒的快速传播。
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大家可以这么做——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做好5件事
1、开窗通风
尽量增加开窗的频率。但要注意,不要用电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来已经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
2、戴口罩出门在外,记住“罩”不离身。
在冲完马桶后,还可以用消毒水擦拭马桶。
4、给地漏补水给地漏加水,能够形成有效的堵塞,从而避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家里。
有条件的朋友还可以使用防臭地漏,也是一个预防气溶胶逆行的方法。
4、不聚集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和空间封闭的地方。
新冠肺炎因食野味而起,血的教训告诫我们:绝不能再食野味!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动物发出呼救,你愿意成为它们的“保护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