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疫情持续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同时,相邻几个省的防控工作也同样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比如与湖北接壤的安徽、河南二省,本身就是务工人口输出大省,人口流动密度大,加之疫区中心又是九省通衢、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豫皖两地人员联系密切,宣传及督导工作重如泰山。
但是在公域的社交平台上,对于河南和安徽的疫情防控工作则呈现出了两个极端,一边是“如何抢走河南省长”的艳羡,一边则是“安徽农村宣传不到位”的质疑,在网友铺天盖地的评论中,这样的舆情风向屡见不鲜。
安徽出现聚集性疫情,人祸几何?在大年初三的上午,“安徽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关键词出现在了热搜榜榜首的位置上,关注度甚至盖过了篮球名宿科比去世的爆炸性新闻。
那么问题的重点就在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众多主流媒体都先后发出请勿人员聚集的倡议下,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中间是否存在基层宣传传达不到位的情况下。
在很多安徽网友的留言评论中,均表示自己所在的地方依旧热闹如往常,走亲戚串门、聚会打麻将一个都没少,而且以农村地区居多。
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如果单纯把“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全部归咎于宣传部门的失位,明显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但是从众多网友的反馈中能够看到的一点是:在安徽的部分基层地区中,确实存在对于疫情防控认识不足的情况。
这种认识不足的情况,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地的民风使然,另一方面还是源于防控宣传的深化程度不够。
这种自上而下的宣传意志传达,如果明确为指标性的任务,而且有风向鲜明的导向时,基层的村委会、居委会等组织,完全是有能力把防疫信息传递到实处的。
但是上级传递下来的意志是怎么样的呢,新闻发布会上给出的答案是下面这样的:

洋洋洒洒说了四点,但是依旧让听得人感觉云山雾罩,哪个是第一优先级,哪个是重要且紧急,这些书面词汇生搬到基层宣传当中,能不能说点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清的明白话?而且毫不客气的说,在全民皆兵、大疫当前的特殊时期,一些场面话可以先放一放,因为越是如此,对于底层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来说,就越认识不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
作为宣传口,某些资源上的调动是有着天然优势的,比如广播电视资源,身处县乡一级的居民来说,对于新媒体传播媒介缺乏粘度,省台的报道便是权威,便是他们眼中最富公信力的公知和自媒体。
但是在中午12:00这样的黄金播出时间,相邻的省台浙江卫视在现场直播着抗击疫情的特别节目,安徽卫视还在放着冲关夺奖之类的娱乐节目。
或许由于节目安排的原因,类似的防疫专题安徽台只是播出时间不同罢了,但是在上午刚刚开完会通报“安徽出现聚集性疫情”的时间节点,主要的舆论阵地和宣传枪口是否可以稍作调整,把一线的信息更加快速及时的向全省人民传递。
仅仅靠着运营商群发的几条短信,电视下方一排不太起眼的字幕,还远远不能够唤起基层群众对于疫情的重视程度。
河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在这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安徽和河南作为山水相连的兄弟省份,其实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都是人力资源输出大省,春节返乡人员众多,而且两省的农村地区构成成分相似,甚至民风都有相近之处。
河南在此次防疫工作中有很多值得称道的点,甚至有网友戏称:“经此一役,河南人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举两个值得安徽兄弟学习效仿的例子。
1.为了覆盖更多基层群众,两省都邀请三大运营商定向发送短信,向省内人民通报疫情,发出倡议,但是在措辞上,河南老表明显更接地气。

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地区群众来说,顺口溜式的防疫信息显然更容易读懂和传播,而且这种接地气的文案形式在基层宣传中随处可见,路边的横幅,分发的单页,无不如此。
简单直接有效,没有长篇大论的分析报告,没有之乎者也的华丽辞藻,一句“带病回村,不肖子孙”,问你怕不怕就完事了。
2.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河南安徽亦然,农村地区尤甚,很多防疫措施在农村推行不下去,人情世故在其中占了相当一部分原因。
河南农村防疫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无情,但有效。
返乡人群家门口直接拉横幅警示他人,村支书在大喇叭里口吐芬芳地大骂聚集人群,青壮年带队在村口封路劝返,很难想象这是乡土气息浓郁、宗族思想深厚的河南人能干出来的事。

在这些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上级意志的坚定传达,疫情信息的全面覆盖,全村老少都知道现在最要紧的是啥,现在最该干的是啥。
对比河南,安徽省的农村防疫显然显得有些力道不足。
基于农村地区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农村地区的防疫工作显得极为重要,而这其中宣传工作往往要先行一步且需长期执行。
无论是在国家卫健委还是疫源区湖北的公告中,都客观承认了农村防疫的诸多短板,但也同样阐明了农村防疫的重要性,由于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动员群众成为了此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何动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农村人民白天别去亲戚家搞聚会,晚上别上麻将馆打麻将。
新媒体浪潮下的认知偏差比起17年前的非典,这一次的疫情风暴在舆情传播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纸媒和电视媒体不再是核心信源,以自媒体平台和公众社区为代表的的新媒体平台担负起来更多的传播任务。
有一个让大家感受很深的印象就是,在疫情刚开始蔓延时,90后们苦口婆心和自己的长辈描述疫情如何危急,要戴口罩、勿出门,但是长辈们却似乎都满不在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新媒体语境下的选择性传播,在微博、豆瓣、自媒体平台都已经接连报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作为核心用户的90后已经率先接收到了此类信息。
但是对于更为年长的用户群来说,他们接收到的依旧还是来自于电视上张灯结彩的过年氛围,哪怕对疫情有所耳闻,也迅速被过年的欢庆景象所冲散。
更直接点的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报道疫情传播初期时,实际上宣传步调是并不一致的。
传统媒体在中老年用户及五环外人群中的影响力是难以撼动的,即便今天新媒体的浪潮如此汹涌,但是可能也只解决了一部分的娱乐需求,在医疗、民生、社会等问题上,传统媒体仍是最具公信力的信息源。
但是90后不同,这部分互联网原住民有一个让外界又爱又恨的品质,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所以自媒体文章才能以10w+的量级传播,微博博主的言论才能被顶上热搜。
当然不迷信权威也有自身的弊端,比如和疫情一同传播的各类不实谣言,也是这种特质结出的另一种恶果。
为什么要说这种认知偏差,其实还是想回归对于农村防疫、基层防疫的宣传话题,对于这部分人群的宣传教导,新媒体渠道实在是鞭长莫及。
你不能指望一个农民去读完丁香医生公众号的每一篇文章,去看完腾讯较真平台上的每一则辟谣讯息,深度阅读对于他们本就是一项门槛极高的事情,年轻人或许能信手拈来,但他们却困难重重。
如果不是从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频繁刷到疫情相关的视频,他们可能还没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需要弄懂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病原理和防控精神,只需要知道尽量不要外出聚餐,戴口罩勤洗手,这就够了。
而这些信息的传达,也还需要宣传部门的全面统筹和持续施压,当基层的管理者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时,才能够带动更多基层人民加强防控。
如何向基层农村传递这种信息和意志,靠读报告是没有用的,编几句顺口溜可能更为直接。
在基层搞防疫做宣传,直接复制粘贴城市里那一套根本行不通,多接点地气,多给点支持,也许就能避免更多“聚集性疫情”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