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大学人民医院观察到,部分新型肺炎患者首发症状仅仅为腹泻,于是怀疑消化系统也可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
随后,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的粪便与肛门提取的样本,都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反应。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也发现某些新型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对核酸检验呈阳性。
2月2日,澳门公布8宗确诊个案例中有5人腹泻,其粪便样本均对核酸检验呈阳性反应。
当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病毒很有可能会经过“粪-口传播”,要高度警惕。
目前正在进行病毒分离,一旦分离出活病毒,“粪-口传播”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那看到这里,朋友圈有人就说了:放心,我又不吃“翔”。

的确,这一点可以放心,正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肯定不是通过吃“翔”传播。
那“粪-口传播”,到底是啥意思?维基百科:病原体由一个宿主的粪便中被引入另一个宿主的口腔中的传播方式。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粪口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卫生设施的匮乏,以及粪便造成的水污染。
进一步的解释:粪便中的病毒依附在微小的液滴或颗粒物上,通过下水道、引水管、排气扇等渠道传播。
结合“粪-口传播”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个病例,不禁让人想起17年前,香港“淘大花园”非典大爆发事件,最终导致329人受感染,42人死亡的悲剧。
这些患者都没有外出,仅仅是待在自己家里,就不幸感染非典。
虽然淘大花园成为全港非典“重灾区”是很多机缘巧合交织而造成,涉及到“U”型聚水器、强力浴室抽气扇、天井狭窄形成“烟囱效应”等一系列房屋设计因素。
但这一切的源头,仅仅是一位非典患者在探访自己弟弟家时,因腹泻使用了洗手间。
2位于香港九龙牛头角的淘大花园只是香港一个普通屋苑,却因非典的“到访”而变得举世知名。
一名33岁男子,他在深圳居住,经常到淘大花园探访其弟弟。
该名病人患有慢性肾衰竭病,一直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治疗。
2003年3月14日,他已呈现非典的病征,但是自己不知情。
在3月14日和3月19日,他两次到访淘大花园E座的弟弟家里,期间因非典引起的腹泻而使用了洗手间,把携带病毒的粪便冲入马桶,之后进入大楼的污水管道。
洗手间地漏与污水管道之间,正常情况下应该被一段U型水槽隔开。
U型聚水器里存贮的这些水,能够防止污水管中的异味、昆虫和污水液滴逆向回到洗手间里,具有隔绝气体的功能。

但是,当时大多数家庭只会在洗手间里拖地,轻易不会洒水清洗地面。
因此,流向地漏的水经常不够。
在那个时刻,不少E座洗手间地漏的U形水槽里,已经干涸没水了。
于是,干涸的U形聚水器提供了一个途径,令含病毒的污水小液滴通过浴室的地面排水口进入浴室。

每当有人使用浴室时,关上的门及运行中的抽气扇能造成负气压,驱使这些小液滴由地面排水口进入浴室。
淋浴时所产生的水蒸气及浴室内的潮湿环境,也有助液滴形成。
淘大花园的浴室面积非常狭小(约3.5平方米),更提高了液滴触及物品的机会。
带病毒的污水液滴可黏附在各种特品的表面上,如地毯、毛巾、洗手间用品和其他浴室设备。
住户吸入这些带有病毒的液滴,不幸感染非典。
3事情又并非如此简单。
除此之外,E座四楼附近污水渠的排气管有破损泄漏问题,香港卫生署后来在上面检查到一条显眼大裂缝。
每当冲厕时,这条有裂缝的污水渠排气管就可能向天井排放带有病毒的液滴。
天井内有类似烟囱效应的气体动力,浮在烟雾中的液滴向上飘升及横向散布,在微风的情况下液滴可于数分钟内飘至大厦顶层。

它们在空气中飞散,其中一部分又被洗手间换气扇吹入了E座7号与8号单位之间的狭长天井里,天井里的病毒液滴出不去,又被不同房屋里的换气扇吸入洗手间。
就这样,来自一个腹泻病人的非典病毒,经过马桶-下水道-地漏-换气扇-天井之间的层层交换,最终传染了其他住户。
而且,在淘大花园爆发的非典事件中,多至三分之二的病人都有腹泻,导致大量病毒排放下水道,加入了这个魔鬼般的循环中。
E座的邻居们,哪怕已知疫情凶险而选择闭门不出,也会在浑然不觉中染病。
在极短的时间内,淘大花园感染非典的人数飞速上涨。
最终,淘大花园中共出现了329例非典感染者,其中42人死亡。
最早发生疫情的E座,就占到全部病人的41%,以及死者中的过半数。
最后,香港政府对淘大花园E座实行整栋楼隔离及彻底消毒,并将所有被感染的住户送入了香港西贡麦理浩夫人隔离营,这才截断了传播。
4
那么,既然已经在粪便中检测到了病毒,并且极大可能通过“粪-口传播”,我们最好提前做一些预防准备工作,尤其是小区已经出现病例的朋友们:

向家中较少使用的地漏中灌水,不要使其U形槽干涸,以免气体和液体倒流。
如果厕所内外有水管破裂或者有异味,那么尽快维修。
冲马桶时请关闭马桶盖,避免液体飞溅。
上完厕所后要勤洗手,确保病毒不会接触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