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系列纪录片第三集的《聚集脱贫》中,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溪洛米乡原乡长冯莹盈成为了本集纪录片的“主角”。
而一切的缘由皆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贪念,导致权利冲出了牢笼,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了本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沉迷赌博兴趣,以小博大失败
冯莹盈在生活中热爱打麻将,在一次朋友叫她去凑局的麻将桌上,她输掉了所有的钱,还欠下了8万元的高利贷。
用冯莹盈的话说:“原本我并不知道打得这么大,等到了牌桌子上面才知道,放高利贷的就在旁边,我意识到这样的牌局更像是赌局”。
没错,这样的牌局早已变了性质成为了赌局,而冯莹盈也因此赌上了自己的光明前程和坦荡仕途。

后来,为了偿还欠下的8万元高利贷,冯莹盈的做法是继续回到赌局上,用赌徒常有的博弈心理来“安慰”自己,认为仅需赢上一次就能将欠下的债还清。
然而,幸运女神似乎并没有刻意的照顾她,这一次仅在两三小时就欠下了40多万元的巨大债务。
更为无奈的是高利贷的利息极其高,如果不尽快还上将面临利滚利的大幅增长。
扣存儿童补助,赌徒心理再起越来越多的放贷者开始威胁要到冯莹盈的单位里讨债,走投无路的冯莹盈内心又一次的开启了“赌徒模式”,将目光盯向了办公室抽屉里的特殊困难儿童生活补助存折。
原本这些存折是冯莹盈于2013年1月9日,在县民政局领取的特殊困难儿童生活补助,共计68张,除了其中一名儿童领走了一张以外,其它的67张存折都被冯莹盈扣存在办公室。

那么这批本该属于乡里困难儿童的生活补助,又为何会被乡长冯莹盈扣存呢?按照冯莹盈的表述,是因为相关部门要求对特困儿童补助申报真实情况进行核实,而冯莹盈认为这批申报的特困儿童可能不符合标准,所以将67张存折暂时的放进了办公室的抽屉里,时间长了也就忘了这件事情。
挪用公款还债,内心不安投案
长时间的拖延,让上面的民政局以为补助已经正常发放,又让下面的儿童监护人以为补贴没有申请下来。
这里就形成了中间的“真空状态”,冯莹盈便以为挪用这批补助用于偿还自己的赌债会无人过问。
事实上,手上的行动也尊崇了内心的想法,先后在县城的多个网点里陆陆续续取出了88万余元,还清了此前所欠下的高利贷。

不过内心的不安感越来越强烈,这种不安倒不是良心发现后的自我谴责,而是18年4月凉山州纪委监委曝光了一起乡镇干部挪用扶贫资金的案例,让冯莹盈恐慌不已。
内心的极度不安,使得冯莹盈最终主动像组织进行了坦白投案自首,也因此成为了《聚集脱贫》中的“主角”。
电影中的主角充满了光环加身,但冯莹盈出演的“主角”却多少有点狼狈。
最深的恶意,是劝你再来一把
其实,像冯莹盈这样的典例还有很多,他们无不是高估了自己把控事物的能力和“赌徒心理”的并驾齐驱。
就像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币、00后吵鞋一样,每一个人都想从中赚取一笔后走人,但当购入的东西持续上涨时,又有多少人能控制住内心的欲望呢?每个人都以为高点还在后面,可往往成为了最终的接盘者。

当然,并不是说冒险精神不好,合理的冒险精神能让人在关键时刻变得更为果断和彰显魄力。
但是,这需要根据自己的理智和良心来判断,企业家靠的是理智的策略分析,如用一万的投入能收回2万是投资,用一万的投入持续投入是失败。
从政者则是需“尊重规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仕途坦荡,前路光明。
否则,冰冷的手铐和潮湿的墙壁会告诉她“人生没有白走的的路,每一步都会算数”,人生也没有“如果”,自己犯下的错误终将要由自己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