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信息之间往往彼此冲突但又关系到你的具体选择,比如你想吃个带鱼,今天报上老中医讲吃带鱼会积湿,后天营养师跟你说带鱼营养丰富,后天你爸妈跟你说带鱼是养殖的有抗生素。
你倒底吃,还是不吃呢? 客观来说,这些听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来源,都是一种“流言”。
流言这个词本身没有褒贬的含义,只表明这是一种信息的状态。
当事物水落石出后,或者找到了科学依据后,大部分流言仅仅就是一种当时信息的载体。
但有少部分是完全错误甚至是故意误导,这些,就是谣言。
而更少的一部分,却是一种宝贵的预言。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因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预言,走在其他人的前面。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相信的,恐怕还是谣言。
如何区别谣言、流言与预言呢?尤其是在事件刚刚发生或发生后长期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呢?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有正史与野史之分。
野史有的是当时人的笔记杂谈,有的是民间口传心授的记载,大多数是历史发生当时或近期内的一种说法,因此,野史是典型的一种流言。
可是正史中有些记载,就完全照搬了野史中的流言,甚至谣言。
比如清代撰写的《明史》中关于蒙元“演堞尔法”,也就是番僧传授的房中术,的说法,就照抄了元末野史《庚申外史》的说法,广泛流传。
近年来逐渐被人证伪。
但有的时候,野史里面的一封家信,又能解开正史中多年未决的疑案。
如此看来,正史与流言,哪个更可靠呢? 现在流行大数据,好像有了大数据一切就都圆满了。
我在讲大数据应用讲座的时候,常常会提醒一点:所谓大数据,就是全数据,要将能够收集到的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起。

真假都有,良萎不齐。
因此,如果没有合理的数据清理与分析方法,大数据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桶,挖掘出来的也不是金矿,而是粪渣。
那么,怎么去区别谣言,流言,与预言,从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呢?这个方法其实早就在一个领域实践几百年了,这就是情报分析法,从来源广度与时间长度两个维度来进行衡量。
大数据也好,抽样数据也好,都可以这样理清它们。
梳理的原则是什么呢? 信息的来源必须是多源化的。
只听一个来源信息的人,做事情的智商基本上低于正常人,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智商低于八十的人不要看这篇东西的原因。
天天看一份报纸,不是洗脑,你也成了自我暗示了。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来源,不是路径。
比如Xx联播,XX日报,XX点评,路径不同,发的通稿。
这是一个来源,不是多个来源。
老祖宗都说过,兼听则明,更何况现在呢?凡是没有多渠道来源的重要信息,都不能确定。
信息源头的可靠性。
这种可靠性,不是正史官史这样的官方认证。
因为官方历史里面还有很多被当朝的,后朝的皇帝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东西。
所以,官方品牌并不能等于可靠性高。
这种可靠性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通过时间的观察与判断,决定整个信源的可靠系数有多高。
比如,你有个朋友,之前提醒过你十件事情,九件都发生了或确实如此,那么他说的话你最好都信。
又比如,你有两个朋友A和B跟你谈医学问题,A学过医学,B是看百度了解的。
那么原则上,A的可靠系数就高。
对人如此,对媒体也如此。
切记,那些口头跟你说从来没错过的人或媒体,千万别去信他们,比如那个说几十年没说过谎话的某日报。
因为,从来没错过的人或组织,是不存在的。
谁说,谁在骗你。
他们的信息可靠系数就放到零或零点一吧。
信息传输渠道。
你听到的流言可能来自各种渠道,尤其是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
一般来说,通过面对面或个人通讯工具告知你的,可靠性与可怕性高一些。
通过小团体告知的,等级就低一些。
如果是大群里甚至自媒体里告诉你的,那就更低了。
如果出门听见买菜大妈遛狗大爷都在谈,那就当听故事吧。
为什么这样判断?因为越是真的要紧的消息,是个人都不希望告知更多的人惹麻烦啊!素材重于结论。
最好的素材是未经编辑的视频,其次是未经编辑的图片,最后是语音。
为什么强调未经编辑,是因为即使是最好的纪录片导演,他在选择画面时也会带有他个人的倾向。
所以,原始视频,图片,语音,带有最真实的信息,也容易从中发现隐藏的信息。
比如不带手套与眼镜却穿着隔离服的护士。
在听任何结论的时候,如果有素材的支持,其可信度都是要大大提高的。
比如我要统计一个城市的新建住房出售率,最准确的数字是到链家等中介那里去买他们的销售数据,而绝不是去统计局看年报里的统计。
因为后者一定是层层修改后形成的结论。
拿着错误的数据,你得到的一定是荒谬的结论。
专业重于名气,位置重于职务。
当信息来源缺乏大量素材支持,你又对消息来源者不了解不认识的情况下,怎么判断信息的可靠系数呢?就是这两句。
一个感染科主任对传染病说的话,一定比一个做妇产科出身的医院院长加院士要可靠。
一个管物资调配的科长,一定比管基础建设的副市长,说出来的物资运送状况更可靠。
谁是利益获取或受损最大者。
凡是在这件事情中利益会获取最多,或者受损最大的那一方发布的消息,一定要打个折扣。
因为他们一定会掩饰受损,夸大收益,全世界都一样。
那么,来自第三方无关者的消息来源呢?可信,但不是最可信。
最可信的来源是即将因为这件事情受利或受损一方的消息。
因为他们是将要卷入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必须非常认真地对收益与损失做一个评估。
在突发事件初期和你讲解科学的人稍微可信一些,而在后期跟你讲科学道理的大多是收你的智商税。
诸位没有觉得这一个多月来,开口闭口讲病毒感染原理的人越来越多了吗?仔细听听,他们的那些话也不过是听了这一个多月来其他前辈的讨论后攒出来的片汤话。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句,关于科学,做科研和产品的人跟你讲的,永远比大学老师讲的靠谱。
因为后者主要是拿着已经定型的纸面结论去教学生,他自己未必知道结论的来源与过程。
相信爱你的人。
爱你的人,也许说的话有些幼稚,有些唠叨,但绝不会骗你。
有了这几条,做一做排列组合,综合考虑比较一下,哪个优先级高,哪个优先级低,结论很自然就出来了。
但要切记,总结结论的过程一定要有能够说服你自己的逻辑。
因为,任何根据与结论之间形成不了合理的逻辑的话,要么这个结论错了,要么你一定漏掉了重要的依据。
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意味着,你不能断定这是谣言,流言,还是预言。
本文仅为一种方法论的介绍,若有雷同,概不负责。
下一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请建一面哭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