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时候,花田和你们的想法、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但其实一一一观点不同,就和人每天要喝水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所谓的意见不同,只是每个人看法不一样。
不是说,意见不同,我们就不能成为朋友,我们就不能继续一起相伴。
相反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不同的声音,多元化的声音,才会出现讨论,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而所谓的不同声音,不是为了争吵,而是一如花田一直所秉承的写作目的:尽最大可能引起讨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花田虽力量单薄,但也明白,一丝呼吁,一丝呐喊,便是曙光的开始。

今天,花田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第一感受是,感人至极。
重庆87岁老人倪素英向街道服务中心捐出毕生积蓄20万。

不得不说,这个老人的菩萨心肠让人敬佩。
但仔细想来不对。
里面有一个字眼叫,毕生积蓄。
即便不按照夸张的手法来说,20万对于一个摆摊老人来说,几乎掏空。
伴随着被掏空,意味着将来老人抗风险能力衰弱。
而老年人的很多问题恰恰需要钱来解决,比如看病。
再对比一下这个老人的居住条件,更让人觉得心酸了。
你们仔细看,天花板是塑料做的,沙发皮皱到发白,墙面是用日历缝缝补补。

看见奶奶摁手印,花田没有感动,甚至觉得难过。

咱们再来看看老人这20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摆摊卖小百货。
这完全是一些辛苦钱,开一天店挣一天钱。
我的脑海里自动浮现一个画面:老人步履蹒跚,艰辛地打理着杂货铺。
不光辛苦,还要省吃俭用。
哎,这样的苦日子,真的该停一停了。
我妈曾说过一句话,他们那一代人能把一分钱扳成十分钱来用。
但这句话的成立条件是,那个苦的年纪,现在已经不苦了,该享受享受了。
所以,也有一波网友和花田一样,认为不能要这个钱。

而且,真相是,现在缺的不是钱,而是有钱都买不到相关物资。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这个钱,都该尽可能的不去收。
老人可以拼尽全力,无私奉献。
那作为收钱的人难道不应该考虑考虑这笔钱对他们的意义吗?20万对于是杯水车薪。
20万对于老人是十年积蓄。
他们可以用这笔钱去吃一吃以前吃不到的东西。
他们可以用这笔钱去看一看以前看不到的风景。
他们可以用这笔钱去享受以前享受不到的事物。
真的,这位奶奶的行为让花田很感动,但同时也让花田觉得心酸。
很想对这位奶奶说:奶奶啊,我还是希望你对自己好一点。
很想对有关机构说:别收这个钱了。
老人捐款,是因为生而为人的爱心。
我们不收,是因为知道她并不容易。

事实上,这样的大肆宣传太多太多了。
重庆一73岁残疾老人坐轮椅,跑两家银行转账捐赠10万元。
这很让人感动吗?之于这个老人行为本身很让人感动,他确实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之于这个老人之外的我们,真的需要宣扬73岁的残疾老人坐轮椅捐赠10万的爱心吗?某拾荒大爷到社区捐款1万块,并摇摆着手说,我不想留下名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画面。
一个年纪那么大的老爷爷每天拾荒捡垃圾,一个空瓶子一分钱一毛钱,这样一点一点攒出来的1万块,是多么艰难呀。
这么艰难的1万块,我们就别要了吧。
就像这个视频底下的热评说的那样。

花田从不否认,无私奉献不好,这些老人的行为,都值得称赞,并且铭记。
关键问题是,无私奉献也需要考虑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以及可能要面对的现实。
说白了,光靠无私奉献一味支持,只会掏空,让自己陷入两难。
真正的无私奉献,是确保我们有践行无私奉献的能力和资源。

现在部分人急需帮助,这个是事实。
但老人也是弱势群体,这更是事实。
老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保护。
体弱多病,随时随地需要看病,看病少不了要花很多钱。
不可否认的事实,许多老人摔了一跤之后,可能就一病不起,这期间看病的钱,护工的钱,吃饭伙食费的钱。
哪一个不需要钱?钱,是能为老年人保驾护航的利器之一。
而所谓帮助,从来不应该建立在老人捐款的前提上。
我们从来不应该拿另外一个弱势群体的钱去拯救另外的苦难。
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那我们真正该做的是什么?很简单。
两种方法。
第1种,可以收,但要进行补偿措施。
什么意思?咱们先来看这一次四川出台的相应福利待遇。
优先给此次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优先的权利。

我们可以“抄作业”。
在这样的紧急时刻,我们接收老年人的善款。
与此同时,我们给这种有爱心的老人建立奖励机制。
如诺今后他们需要帮助,那这波钱,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返还回去。
这是奖励机制。
俗话说得好,好人有好报,放到现代社会,这句话更改一下:好人就应该有好的待遇,纯粹靠口号不如实际优先待遇来的更好。
第2种,不收钱,收心意。
郑重认真的谢谢爷爷奶奶们。
告诉他们,你们已经尽到你们想尽的心意。
郑重的告诉这些可爱的爷爷奶奶们。
不收钱,不是因为不领情,有且只是因为,想让你们自己过得好一点。
郑重的告诉这些可爱的爷爷奶奶们。
国家很强大,国家可以去保护好苦难中的人,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拿着这些钱,给自己买一些好吃的、好用的、好穿的。
真的不要再宣扬老年人捐款。
他们真的过得不容易,从小苦到大。
勤俭节约是美德,习惯苦难不是,那是曾经的伤痛。
而这种习惯所省下来的钱,更不应该是拿去拯救另一种苦难的理由。
最后。
以不同的形式返还或婉拒老人们的捐赠,就是在反过来做着一件善事:什么善事?给老人留下一条退路,让老人需要之际,不至于无路可走,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