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春节。
当新型肺炎席卷全国的时候,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才能尽快度过此次危机。
有人捐钱,有人捐物,有人奔赴一线充当志愿者,更别提那些拿命救人的一线医护工作者。
都说灾难面前,方显大义。
趁机发国难财,浑水摸鱼的同样不在少数。
在此紧要关头,ofo小黄车就打响了新年薅用户羊毛的第一枪。
可谓是业界典范,奸商表率。
2020年1月底,ofo软件更新了4.0版本,宣告全面进军电商导购领域,也就是所谓的返利App。
有人说,ofo一直在为退还用户押金而努力,从早前的押金换金币,押金做P2P被骂惨后。
ofo决定发力电商,赚钱“还债”。
这不,春节还没过完,就给用户带来了一个大惊喜:想退押金,先消费。
消费多少?怎么着都得上千吧。
从你的口袋里掏钱还你的债,聪明啊! 新晋返利平台—ofo
ofo其实是一家很聪明的公司,虽然破产了吧。
但人家从来不说没钱还押金这种话,永远都说在努力中。
虽然千万用户的退款可能本世纪过完也还不清了,但人家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告诉用户,还有希望。
说不定下一个退押金的就是我,成为大家至今还未卸载App的唯一原因。
对于一家没钱的公司来说,用户就是最赚钱的工具。
于是ofo一直在拿用户做各种试验,商品返利对于以烧钱闻名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几乎算是一个无本生意。
这不,ofo就入局了。
ofo的最新版本,除了名字还叫“ofo共享单车”以外,已经完全脱离共享单车的行列。
打开App,蹦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全网返利,购物省钱”。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整合淘宝、京东、天猫、饿了么等多个购物网站的返利平台。
用户可以在ofo的App上获取返利信息,此外还有拉新奖励、借贷专区,这和其他的返利平台没有太大区别。
唯一的不同大概是,扫码用车这个功能还在。
只是该功能已经被弱化,如果眼力不好,你在App内可能找不到扫码用车功能在哪。
除了变身返利平台,新版本还宣称押金可提现,无需排队。
押金提现算是ofo目前还存在的唯一价值了吧。
但这个所谓的免排队提现押金,才是新版本最骚的地方。
一些用户发现押金可提现之后可激动坏了,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提现押金两毛五。
这个提现,骚就骚在,未退还的押金不再叫押金,而是余额。

余额可以用来购买ofo小黄车的月卡或者季卡,也可以用于直接消费。
前提,只要你找得到能骑的单车。
当然,你也可以将余额通过“退余额”选项兑换成“ofo返钱”余额。
要不怎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呢。
退和返的区别可就大着了,退指的是退还,而返呢,在ofo这里代表的是返利。
一旦用户同意将押金或者充值余额兑换成“ofo返钱余额”之后,押金或充值余额就只能通过返利的方式进行返还。
为了表达诚意,ofo给老用户的返利,除了原有的购物返利之外,还可以获得一份“可退款金额”的返利。
当可退款返利总金额达到99元时,用户才可以将这笔押金提现到微信或支付宝。
也就是说,你的99或者199的押金不能一次性提现,只能通过在平台消费,累计返利达到要求才能提现。

有人算过,根据ofo平台商品的返利比例,想要拿到99块的押金,要在平台累计消费近千元,想要拿到199的押金,就得消费两三千。
不消费就不能提现,选择提现就不退押金。
因为返钱余额规则里写了:一旦用户确定进行兑换,就代表着放弃对余额(充值余额/押金)的索取,且ofo对用户余额不再具有归还义务。
余额一旦兑换,不可撤销,不可更改。
呵,这就是妥妥的一个霸王条款。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阅读平台规则的习惯,冲着可提现这仨字就兴冲冲地选择了兑换,兑换完之后才发现这钱啊,想要全部拿到手,依然遥遥无期。
ofo这招真的狠,既不用从自己口袋里掏钱还债(主要是没钱),还能从用户的消费里拿回扣。
倘若用户同意兑换协议之后发现了事情真相,不愿意再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押金,那正好。
那就相当于自动放弃押金。
这笔账就两清了。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没钱不是错,但是不要脸,就一定是你的问题。
什么押金提现,无需排队,只不过是ofo拖延退款乃至拒不退款的又一个借口罢了。
为还债操碎心的ofo 为了偿还逃避 债务,ofo这两年的骚操作从没让人失望过。
共享单车都进坟场了,靠租车是赚不了钱的。
从押金危机爆发以来,ofo就尝试过很多种赚钱的门路。
比如两年前非常火的土蜂蜜,ofo的公众号就曾经发布过该广告《一个长期喝蜂蜜的人,竟然变成了这样???》。
后被扒出,这个所谓的土蜂蜜,既不是土特产,甚至连蜂蜜都算不上。
文章中提到的创业大神“花嫂”被扒皮,不过又是一个满嘴谎言的微商大神。

卖假土特产就算了,这毕竟只是小钱。
但ofo还曾经深度参与公链项目GSE,所谓的骑车挖矿,共享单车第一链等名头,让ofo在短时间内融资数亿元。
但ofo崩塌后,GSE项目也完全停摆,币价归零,所有的投资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数亿元的融资去向不明,ofo对外声称从未参与发币,说这一切都是诽谤。
GSE的投资人更是一头雾水,钱去哪了?这事成了一个谜。
虽然ofo多次对外宣称,从未参与GSE项目,但在币圈,戴威亲自刷脸为GSE站台拉投资,是不争的事实。
据估算,GSE当时的融资金额超5亿人民币。
有人说这是ofo的自救方式之一“杀富济贫”,毕竟割币圈的韭菜是业内的常规操作。
但在后来的采访中,ofo负责人则表示他们没赚到钱,GSE被韭菜割了。
割韭菜的人最后被韭菜割了?这话谁信呢? 那一年,ofo的动作是真的多。
这边发币割韭菜,那边和网贷机构合作,将押金变成现金贷,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转移债务。
人们把ofo的这次行为称为“绝地求生”。
从发广告到发币到信息流和金融贷,起初大家都很赞赏ofo的诸多行为,认为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不管怎样都是在为退还押金而努力。
但后来大家才发现,不管ofo做什么,排队退押金的人始终都有上千万。
而这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更是印证了那句“ofo做广告,摩拜做公益”。
ofo的一系列“自救”到底是为了退押金,还只是为了保住品牌,苟延残喘,大概也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当媒体对ofo的自救歌功颂德时,用户只能对押金退还无望的事实,发出一次又一次的咒骂。
所谓的共享经济,风起时,人人都宣称自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共享就是便利。
当尘埃落定时才发现,只有活下来的企业才谈得上贡献。
那些快马加鞭,路都没看清就赶着进场的,不是死在半路,就是被竞争对手的铁蹄踏碎。
互联网经济浪潮下,个体总是沦为被牺牲和奉献的对象,而始作俑者正是那些在所谓的风口上煽风点火的创业者们。
当我们在谈论ofo的自救之路时,我们却总是忘记,需要被救赎的从来不是那个用天价广告费提升曝光率,不计后果盲目扩张的ofo,而是被潮水淹没的那1000多万用户。
在贴吧里,大家对ofo讨论最多的,除了退押金,还有诈骗和非法集资。
甚至有人在知乎提问,为什么ofo创始人戴威没有被判刑? 其实倒闭的共享单车,远不止ofo小黄车一家,但没有哪一家品牌能让人如此深恶痛绝。
甚至那些品牌在倒闭的时候,连退押金这个说法都没有就一夜消失。
但相反的是,没有人去过度关注他们,也没有人一直盯着他们不放,反倒是承诺退押金的ofo一直被骂。
我想,用户基数大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是ofo一直在给用户希望,但两年过去,每一次的承诺最后都落空。
ofo的每一次发声都给用户以希望,但却总是以失望结尾。
也不知道下一次,ofo又能搞出什么新花样。
其实吧,钱还不上,可以慢慢来;ofo的当务之急应当是学会尊重用户。
如今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用这种招数来套路用户,真的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