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日晚自习,高三学生李某天玩手机被该校值班老师金某发现并被没收手机,之后李某某两次前往办公室意图索要手机,奈何因金老师不在返回教室。
之后其第三次到办公室,很快学生听到了呼救声,发现另一值班老师周某娟倒在血泊之中,抢救无效死亡。

而李某天的暴戾,让许多人一下子联想到两个多月前,四川那个持砖砸老师的少年。
2019年10月24日,四川眉山市仁寿县城北实验初中,一个穿着校服的男生颜某尾随老师进入教室,随后迅速将随身携带的板砖重重砸向那位老师头部,短短10秒,一共砸了9次。
老师当场倒地,被认为是“特重型颅脑损伤”。
该男生行凶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在校园内骑自行车被批评了”。
而大多数学生对被砸老师的人品、师德赞誉有加。
“很温柔的一个人”“是为尽责的班主任”……甚至,曾经在颜某通宵未归、家长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该老师半夜寻人将其送回家。
该老师的同事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或许是长期的负责管理,反而让学生产生报复心理。
据第六十六中学通报,李某某来自单亲家庭,从小由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母亲在外经营了一家茶楼,并非网传的富二代。
有媒体曾试图联系犯罪嫌疑人的母亲,茶楼工作人员表示,李某某事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茶楼。
“孩子平常挺乖的,不是问题少年,特别听妈妈的话…”
根据在校学生反映,周老师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从来不会跟学生发生矛盾。
到底是什么促使妈妈眼中的好孩子把利刃刺向学生眼中的“周妈妈”呢?小编认为冲动占了很大比重。
中国社科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曾多次接触过少年暴力事件。
在她看来,李某天的犯罪行为更接近于一种应激反应,“他被激怒,但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师、犯罪心理学学者张广宇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提到过,青少年大脑额叶部分的发育尚不完全成熟,更容易冲动。
然而一时的冲动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孩子无法承担的,如今有些孩子霸气十足,在学校和家里都表现出不肯吃半点亏,经常和同学、朋友、家人一言不合就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往往因为冲动导致人际关系或是事情发展变得无可挽回。
家长对此除了批评压制外,也显得束手无策。
对此,中国关工委“全国社区关爱教育活动”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亲子教育心理专家刘一黎建议,家长在面对“冲动型”孩子时,首先要探索孩子的动机,理解孩子冲动的原因;其次帮孩子分析问题,摆出孰重孰轻的做法,事后让孩子选择。
同时,在生活中,要善于引导孩子用运动的方式宣泄负能量。
“正基于此,孩子就会选择快的方法,选择快点解释、快点反驳,怕吃亏,选择着急冒进的言行趋利避害。
”对此,家长和老师应该要有正确的引导。
小编建议:就具体问题找冲动的原因,分析利弊。
在孩子的世界里,当遇到误解时,他会本能的自我保护选择“反应快、表达快”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是孩子的本能,但这种“快”也会带来弊端,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使得问题严重化,影响孩子的情绪。
此外,随着孩子的年龄渐长,自尊心、好胜心也会增强,冲动的性格往往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一发生问题就批评、制止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家长要认识到,一般来说,孩子的言行,动机是好的,无外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面子、不想吃眼前亏,让别人理解自己等,只有理解了才能站在孩子的感受上来帮助他。
家长在理解孩子的动机后,要给孩子列明冲动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可能是宣泄了自己的情绪,面子、尊严被挽回等。
但带来的坏处可能更多,例如,给人际关系带来障碍,给别人造成伤害等。
把冲动带来的结果都一一展现出来,孰重孰轻,孩子一目了然,然后再让他做出判断和选择。
明白这些道理后,孩子才会在今后冲动时,自我提醒”。
引导孩子通过运动等方式宣泄负能量。
对于家长来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要有策略地和孩子进行交流。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喜欢听大道理,家长可以以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引导。
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现身说法一些家长本人在孩子这个年龄段遇到的失败和成功,再总结出教训和经验给孩子。
另外,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方式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宣泄负能量。
一般来说,冲动型的孩子是能量过剩的孩子,要教会孩子宣泄其中的负能量。
“例如,可以让孩子发展一些有氧运动方面的爱好,跑步、登山等,让孩子的能量发挥出去。
这样的发挥虽然是物理性的,但也很需要,运动可以使人趋于平静。
”虽然当父母不需要考试,但我们既为父为人母,还是希望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的,所以在育儿路上多花些心思吧,让孩子少走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