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个同学给我说双黄连的事,我说「假的吧」,然后迅速查找了一下消息的源头。
源头是新某社的一篇报道。我看了一眼,明白了。
今天上午起来一看,双黄连原来在昨天就被抢了,而且从各电商平台到线下药店都「断货」了。人民群众的热情非常高。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一幕,重演了2003年非典时抢板蓝根的盛况。
这让我不得不感叹,从抢板蓝根到抢双黄连,17年了,这个社会很多人的心智,没有任何进化。
而且,其实是退化了,因为连「历史教训」都没有记住。17年很远吗?抢双黄连的人,大抵都知道「以史为鉴」之类说法,怎么关键时刻,就全忘了呢?
所以难怪黑格尔都要说这么一句,「人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只是:他们从未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
很明显,抢双黄连的人,是被新某社的报道、某某日报的转发带到沟里了。尤其是某某日报的转发,确实具有很强的「带货能力」,李佳琦这种网红大概也只能表示「小弟佩服,佩服」。
某某日报则会表示「承让,承让」。
一群羊在遭遇社会空间风险的焦灼之中,只要有看上去「权威」的「带货人士」在前面一指,说那就是消除风险的万应灵丹,马上就会蜂拥而上。虽然手法其实非常拙劣,但你不得不佩服他对人们心智的把控能力。
有人问我,某某某某的转发算谣言吧?我只能严肃地回答:从游戏规则上说,谣言有一个解释权的问题,是根据实力来解释的。解释权发挥的一个结果就是:说你是谣言你就是谣言,说你不是谣言,你就不是谣言。
我就不嘲讽抢双黄连的心智了,而是想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发现说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是无耻谣言的,是一种消费社会苦难的商业操作。
贰
今天看到腾讯医典说,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存疑,尚无定论。

丁香医生则「辟谣」说,现有临场研究数据不足,不建议使用双黄连预防新冠病毒。

虽然他们的社排,没法和新某社、某某日报,以及「联合发现」了「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状病毒」的上海药物所、病毒所比,但从社会心理的演化上看,还是具有一分冷水的效果。
原因非常简单,一群羊狂热过后,出现了分化。
抢到的人有了一点自我安慰,退到一个好像安全的地方,但并不真的确证有用,所以眼望前方,等待证实或证伪。证实的话就得意地佩服自己一把,证伪就默不作声像没事一样,反正从防御风险的角度来说不算损失。
没有抢到的人,也是眼望前方,但随时打算确认「这样抢双黄连是傻逼行为还是明智行为?我没抢到,所以愿意认为这是傻逼行为」。
这两种人的心理能量都倾泄了很多,等的就是旁边有人对「带货」说一句「这是对的」「这是错的」,而且总的倾向是希望说是错的。
所以,腾讯医典、丁香医生的社排虽然没法和「带货人士」比,但有效。都不用等钟南山这类国士出来一语定乾坤。
可是,作为一个还愿意让自己心智管点用,有一点判断能力的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等到腾讯医典、丁香医生,以及可能的一些权威人物、权威机构的出现,就会明白这是一个无耻谣言,从而不被人像哄傻逼一样去抢。
今天早上我问了学IMC的一些同学,有没有人去抢双黄连?如果学了一点IMC,都还是那种羊群心智的话,我会感觉非常打脸。
因为判断这是一个无耻谣言,根本不需要任何医学常识,不需要记住历史教训,不需要查看这个参考那个,更不需要等着哪个权威人物出来,从新华社发布、人民日报转发的消息上,第一时间就完全可以看出漏洞了。
只需要了解一下「关键信息」这个简单的原理,有一点语感(语言的感觉、语言的敏感性)而已。非常简单。
事实上,都不用10秒钟。
叁
我还是具体来还原一下发现过程。
当有人告诉我双黄连的事,指向「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我不可能听风就是雨,得查找一下是谁说这话的,消息来源是哪?
这不是习惯,是思维。
这一查找,就找到了下面这个图片。

大家看一下图片里的文字表述,露出漏洞的关键信息真的太多了。
存在就是显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对一个人「想说什么」「不想说什么」的显露或者包装。所以,就像一个人只要出现在你面前,不管多么装,你一定可以从他的神态、气质、表情、动作看出蛛丝蚂迹一样(这些蛛丝蚂迹就是心理动作的痕迹),没有一种本来就是「虚假陈述」的语言,可以包装得完全像真的一样,不露出漏洞。
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上帝也不能。因为上帝也解决不了「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自己根本搬不动的石头」这个逻辑悖论。语言本身无力解决「以虚假的方式包装虚假从而变得真实」这个问题。
我读下去,第一句话就发现了一个关键信息,「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句话中的「可抑制」。
这是一个最能激发人们抢双黄连的心理动作的关键信息,我相信,无数抢双黄连的人,不仅是屈服于用「国家」权威背书的这个所那个报社的社排,而且这个关键信息直接打了鸡血,似乎一下子就让他们看到了消除新冠肺炎风险的巨大希望。词语在这里具有了巨大的魔力,直接建构出了一个安全的秩序,人们必须拼命往这个秩序里奔跑。
可是别激动,等等。
只是说「可抑制」而已,没承诺「可治疗」。
从语感上我们就应该体验到,这是一个语言的花招。
这类语言的花招大家还不熟悉吗?它出现在无数商业广告里,出现在保健品里,出现在类保健的某些药品里。
「可抑制」这样的表述太模糊了,因此解释空间可以很大,从「管用」到「管点用」到「可能有点用」到「根本没什么LUAN用」,都在这个空间之内。
那就说明,连「联合研究初步发现」的上海药物所、病毒所,都没有真正确定,双黄连口服液到底对新冠病毒管不管用!
没有真正确定,理论上应该是严谨的「科研机构」,却如此急不可耐地出来推销双黄连,什么意思?当自己是商业机构吗?
「可抑制」在这里其实进可攻退可守,从语言上建构了一种自身的防御,它暗示,「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心理安慰,也许有用吧」。
确实,双黄连在这两天变成了一种心理药物,专治心智的。
肆
第一句话的「可抑制」关键信息,其实已经大致可以判断了,都不用5秒钟。
但我们再扒,再彻底确证这是无耻谣言。
我们继续往下看,发现关键信息较多。
这说明,对虚假陈述的语言包装,非常拙劣。如果说「可抑制」这样的语言包装还挺有心机的话,那下面的语言包装,几乎是拿人当傻逼。
我不知道谁是「蒋华良院士」,也不清楚他们原来对SARS研究和药物发现上有什么成果,这些成果如何。放过。
但很快我就发现了第二个关键信息。我们来看这句话:
「双黄连口服液由金银花、黄苓、连翘三味中药组成。中医认为,这三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表里双清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双黄连口服液具有广谱抗病毒、抑菌、提高肌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是目前有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之一」。
这句话中,「中医认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是关键信息!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一种像看电视购物的感觉?
最不济,看一些营销号的文章,那些由阶层弱6写手们操刀的「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认为」……
有一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
奇了怪了!双黄莲可抑制新冠病毒,不是你们上海药物所、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的吗?不是你们来「认为」并背书的吗?何来的「中医认为」「现代医学认为」?为什么要推给「中医」「现代医学」来背书?
如果是「中医」「现代医学」来「认为」,在这个语境里,那就说明,要么早在新冠病毒爆发且大家都不知道有这个病毒前,「中医」、「现代医学」,就已未卜先知,神奇地发现双黄莲可抑制新冠病毒了(这种无逻辑简直就是神经错乱),要么「中医」、「现代医学」发现的双黄莲可抗病毒或「抑制」病毒,压根和新冠病毒毫无关系!(这才是正解)
我知道上海药物所、病毒是打擦边球,在新冠病毒这个语境里,把不相干的「中医」、「现代医学」拉进来,利用大众心智上对语言的迟钝,营造一个错觉,拿中医、现代医学的权威性来背书,形成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的强烈暗示。
这是一种心理论证。不能过你的大脑的。
而他们知道,无数人不会过大脑。
但这太无耻了。
无耻不仅仅是拿人当傻逼,而且完全是把中医、现代医学给坑了。
双黄连口服液早就存在,既然这次是上海药物所、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它可抑制新冠病毒的,从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指向上来说,此刻的心理注意力,绝对不是去扯「中医认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而是在自我论证上,包括出示一两个例子。但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在耍花枪!
所以,哪怕我们完全不具有医学常识,不懂得需要进行这个实验那个实验,才能证明双黄连是否能抑制新冠病毒,从语言上,也能知道,这完全是在无耻地借机营销。要不然接受记者采访说这个虚假陈述干什么。
有人扒出了上海药物所、病毒所的一些劣迹,以及双黄连早就列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国社会很多人的心智本来就堪忧,在新冠肺炎下,焦灼不安中,更是容易出现「疯抢」之类,这个时候拿医学来背书玩这一出,实在可恶。

当然,疯抢双黄连,跟它「便宜易得」也有关,不用花多少钱,跟占小便宜的心智模式是一个系列产品。
也因此,才成就了「无耻专家」「带货人士」「无知大众」共同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