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声渐高下的中国现状
比之欧美,亚洲在化学阉割的问题上要保守得多。亚洲各国中,韩国最早引入了化学阉割。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熔炉》及《素媛》的推动下,韩国通过了《性暴力特别修正法案》(「熔炉法」)及《对性犯罪者进行防止性冲动的药物治疗相关法案》(化学阉割)的修订。

韩国电影《熔炉》剧照
2012年5月,韩国首次依法对性侵4名未满13岁儿童的「少儿性嗜好症患者」重犯处以化学阉割,这在亚洲尚算首例。
2016年3月,哈萨克斯坦通过针对猥亵、性侵幼童的化学阉割法案(2018年1月1日生效)。2018年9月,哈萨克斯坦进行首例化学阉割,并通过了可负担2000名性犯罪者的化学阉割预算。
而在中国,性侵儿童的事件频发,根据最高法的数据:2015年至2018年11月,全国法院共审结猥亵儿童罪案件11519件,平均每天几乎有7例。
但在立法方面,对性犯罪者进行密切追踪(如佩戴电子脚铐)等措施,在中国尚未提上日程。
自2002年和2005年分别取消了饱受诟病的奸淫幼女罪和嫖宿幼女罪后,如今,中国终在区域性的从业限制上,刚刚走出一步。
2018年9月,市江岸区检察院针对一起猥亵儿童案,发出从业禁止量刑建议并被法院采纳。被告人在刑罚执行完毕3年内禁止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
2019年5月,上海市政法委、市检察院、市高法、市公安局等 16家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建立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从业限制制度的意见》,以「健全完善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从业人员的招录和管理机制,加强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