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引发较大社会关注的家暴事件还有鹤山家暴案、疯狂英语李阳家暴门、刘洲成家暴妻子等。根据云合数据统计,仅2019年(数据截止到12月12日),关于家暴的微博热搜就有38则,其中热搜排名在前十以内的有21则,累计搜索量达到411万次。联合国曾在2000年将每年11月25日规定为“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但一则则家暴新闻却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家庭暴力一直在发生。
关于家庭暴力,大部分都在关注双方当事人,实际上家庭暴力还包括对老人和孩子的暴力行为,相对于直接受害者而言,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后的消极影响会长期存在。有研究表明,目睹家庭暴力会使未成年人表现出更多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从长期效应来看,目睹家庭暴力也是未成年成长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去年年底,广东组织起草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将“目睹家暴行为的未成年人视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这是在总结相关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将其上升为法规,进一步强调家庭暴力的严重危害,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许多经历家暴的孩子都渴望快快长大,逃离家、逃离家暴。然而,令他们绝望的是,即使远离原生家庭,家暴的记忆却如影随形,成为他们摆脱不掉的噩梦。
01
“我以为我会哭,但是没有”
小赵11岁时有一次趁父亲不在家,偷偷溜出门和几个同学在家属院和操场中间的矮墙上玩耍,结果被路过的父亲看到,父亲二话不说捡起一颗大树杈就开打,一边骂一边打她,一直把她打回家还让她跪着继续挨打。小赵在同学面前被父亲无情打骂,这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埋下了一颗“施暴种子”。
父母在小赵两三岁的时候离了婚,离婚后她的妈妈去了外地。初一她被父亲打了一年,一年的时间里她的膝盖以上的淤青从来没有消过,青了、紫了,然后新的伤又来了。小赵从最开始的惊恐万分、不知所措地叽里呱啦乱叫,到后来随便任跪几个小时,随便父亲打得多费力,哪怕抱怨手都打酸了,她也挂着一张没有表情的扑克脸,不哭不闹不说话。

经历过家庭暴力的伤害,小赵的性情大变,变得叛逆、敏感。刚开始是不喜欢穿亮色的衣服,只穿清一水的黑色、咖啡色、驼色和军绿色等,后来的她出门看见不顺眼的人就想打,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性子也越来越暴躁。
小赵请求母亲带她逃离这个“深渊”,好在家人同意了。小赵花了很长时间从家暴的阴影中走出来,幸好身边有家人朋友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才让她在最黑暗的时候没有放弃自己。
“我不要恨他,因为我不想每天都记着他。”慢慢地,小赵习惯了没有父亲的生活。在小赵工作后的某个团圆年夜饭上,其他长辈们说自己为了孩子付出多少时,小赵的父亲突然对她说:“这些年,我真的对不起你”。“我以为我会哭,但是没有。在我最需要爱的年纪,他给我满心的伤害。在我不需要他的时候,一句道歉又有何用?”小赵不会和父亲和解,因为在她的心里,早已没有了怨恨,也没有了亲情。
02
“哪怕一个人孤零零地过年,也不想回去了”
快到春节时,无论妈妈如何打电话劝说,小颖都坚决不回家过年,内心丝毫没有动摇过。想起之前回家过年拿围脖勒住父亲的那一幕,她仍然感到后怕,“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现在经济独立了,哪怕一个人孤零零地过年,我也不想回去了。”
小颖的父亲是一个典型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母亲对他一再迁就,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地肢体打骂和精神攻击。最令小颖无法忍受的是,父亲还沾染上“酗酒”的恶习,不仅酗酒频繁,还会失去理智地“闹酒”,每逢春节都要在阖家欢乐的氛围中上演“闹剧”。小颖在家的日子基本上不出十天,必定会因为父亲酗酒和他发生争吵后再负气离家。
去年春节时,父亲酗酒后再一次“闹”起来,小颖气不打一处来,红着眼用围脖紧紧勒住父亲的脖子,看着父亲红着脸喘不过气的样子,小颖积攒多年的怨恨喷涌而出,手上的力气越来越大,最后在母亲哭着哀求下才没有酿成悲剧。回想那一刻的心理,小颖坦言当时竟然有一种报复的快感,自己曾多次幻想父亲会酒精中毒死去,“没想到自己会变成这个样子,太可怕了,真的。”

在小颖的记忆里,那个家不是没有温暖,有和蔼可亲的奶奶,温柔贤惠的母亲,乖巧懂事的弟弟,但每当父亲一回家就有种黑云压城般透不过气的感觉,尤其是他喝完酒摇摇晃晃、嘴里骂骂咧咧打开门的模样。小颖不明白为什么酒精会让一个平时威严耸立、不苟言笑的男人变成这种“烂样子”,不明白父亲为什么选择伤害最亲的人来发泄压抑的情绪。
说起母亲,小颖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恨母亲的软弱妥协,坚信若一开始母亲就能明确底线或是反抗,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局面。小颖无法理解母亲对父亲的那种爱,就是哪怕父亲一无是处,一次又一次伤害家人,根本不愿为家庭承担责任时仍然坚持和他在一起。小颖在父亲打骂母亲后曾无数次劝她离开,甚至提出不用带自己走,但母亲没离开几天后又会回来,然后反复循环这种生活。在小颖眼里,母亲的爱就是一种“愚昧无知”,对她也只有“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心理。
如今的小颖不相信爱情和家庭,对婚姻更是一点都不期待,对房子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偏执。她强行切断和家里的联系,只想努力赚钱,买房独立生活,不喜欢社交,不需要感情,更不想要婚姻,她直言既不想让孩子生于和自己一样的家庭,也不想让孩子成为负担,“我活着只为自己,或许畸形,但起码不痛苦,也排除了以后痛苦的风险。”
03
“我在门前等待警车能来
但是冷风吹灭了所有的希望”
大学生阿米出身于高知家庭,但同样经受家庭暴力。做菜不好吃、交代的事情忘记了、煲电话粥太久了……无论是多么琐碎的小事,父亲总能找到理由将怒气发泄到母亲身上,轻则扇巴掌吐口水,重则用桌椅板凳砸或是拳打脚踢、手抓头发往墙上撞,从阿米记事起,家暴就持续不断。
“每晚我都不敢熟睡,这样才能在突然的争吵或暴打发生时,能随时准备好起床保护母亲。”初中时的一次深夜,父亲将母亲反锁在卧室里暴打,听着母亲痛苦地哭号和求饶,阿米在门外吓得瑟瑟发抖,立刻拿起父亲的手机报警,听着电话里警察“立马出动”的承诺,她仿佛有了一线希望。
阿米孤身一人站在小区门外等待,每看到一辆车子经过就祈祷是警车来了。然而,一辆又一辆的车子过去了,警察始终没来。阿米试图再次拨打电话询问,正好父亲追下来找她,“他从我手里夺走手机,和警察说没什么事,警察也没有再细问,简单交代几句就挂断了”,阿米求助的结果就是母亲身上又多了几块淤青。

从最初的仓皇、惊讶、恐惧,到后来试图帮助母亲维权,再到最后的麻木,阿米对生活和未来都没有积极的展望,虽然父母在她高中时已经离婚,但那些可怖的经历却给阿米心中留下无可弥补的创伤。阿米时常从噩梦中哭着醒来:躲在被窝里听到的打骂声响、父亲愤怒的眼神、母亲悲哀无助的目光……“好不起来了,好不起来了。”
阿米也憧憬未来能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带着很深的担忧和害怕。面对男生时,即使对方阳光乐观,心里会怀疑他是否也有谩骂、殴打别人的行为发生?别人说狠话时,分不清对方是在开玩笑还是故意嘲讽,怕自己想太多却又分明感觉到贬低,每天都在自卑纠结中挣扎。阿米很想向那些经受过家庭暴力却立志改变现状的孩子学习,努力为自己争取美好的未来,“睡个安稳觉,是我最大的心愿吧。”
04
家庭暴力也会“遗传”
在中国,像小赵、小颖、阿米这样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还有很多。2015年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按每个家庭平均一个孩子计算,中国有约9000万的孩子亲眼目睹过亲人间的施暴过程。

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方向明发表于2015年的研究《中国儿童受虐待的经济负担:系统性的审查》估计,中国0-17岁儿童中,遭受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被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26.6%、19.6%、8.7%、26.0%。
我们把近10年来公开披露的未成年人遭受家暴案件数量、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报道量、孩子目睹家暴的报道量转化成了声音,拼凑出了下面这支“家暴主题曲*”。其中,声音高低代表每一年案件和报道数量的多少,声音频率代表每一年案件和报道数量的增长速度。另一支“家暴协奏曲”则由家暴发生时的各类声音谱成。
*当案件或报道数量超过1000时
“家暴主题曲”会出现刺耳的玻璃声
在“美妙”的音符下,藏着的却是家暴受害者数不清的血泪。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其文明程度也折射出社会整体文明水平。
早在200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报告《紧闭的门后: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BehindClosedDoors:TheImpactofDomesticViolenceonChildren)曾指出,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可以遗传的,即使未成年人不直接遭受家庭暴力,但若长期目睹、耳闻了家暴实施,甚至意识到家暴的存在,会对其身心发育和社会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哪怕成年后也难以摆脱“家暴”留下的阴影,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他们在未来建立亲密关系。
19岁的晴晴上小学时看到母亲遭受父亲暴打后吞安眠药自杀,即使母亲被及时送到医院挽救回生命,这件事却给晴晴留下了心理阴影,妈妈自杀成为她最经常做的梦。自卑、怯懦、胆小的性格在学校丝毫不受待见,同学的言语攻击、老师的体罚等一切糟糕的经历使晴晴的性格越来越扭曲,胳膊上针线缝下的“蜈蚣”成为褪不去的痕迹。
在家暴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没有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他们往往都严重缺乏安全感。或许有的家庭还没有上升到”家暴“的程度,但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语言攻击、冷暴力的情况屡见不鲜,孩子选择沉默逃避并不代表对他们没有影响,这些阴影会伴随其一生。他们一方面迫切寻求“爱”以重建安全感,一方面又因为童年阴影,可能会形成懦弱、自卑、胆怯甚至自闭等心理缺陷,对亲密关系充满怀疑和焦虑。

更糟糕的是,年幼时的心理阴影可能会使这些孩子将暴力“传承”,成为“新施暴者”,重回“家暴”的怪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M.Ehresnsaft教授通过2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孩子曾经长期经历家暴,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暴力是被允许的,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百般逃离,自己却成为了那个当初最厌弃的人。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小赵、小颖、阿米、晴晴皆为化名)
05
处于家暴环境的你该怎么办?
近年来家庭暴力信访总量逐年上升,反家暴的需求也迫在眉睫。原生家庭的施暴方多是父母,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难独立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是“忍忍就过去了”,而由于家暴涉及复杂、隐秘的家庭关系,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受害者的亲戚朋友很难有效适当地帮助受害人脱离困境。

实施《办法》起草人、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刘诚认为,只有通过立法建立一个反家庭暴力的制度化的系统,才能够真正保护那些受害人。目睹家暴的子女如果被认定为受害人,那么他们的权益就会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还能杜绝家暴的代际传递,防止悲剧在未来重演。
现实中,家暴受害者在遭受家暴后面临无处投诉和求助无门,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上述阿米的经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政府应建立健全反家暴联动工作机制,明确首接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教育、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会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处置家庭暴力的工作流程。对涉及多个单位职责的,由首先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的单位会同其他单位共同处理。
这次草案更细化了公安机关在接警后的处置方式,除了明确公安出警要制止现场的家暴行为意外,还指导公安机关对现场人员进行询问、做笔录,发现伤情要指导受害人就医。除伤情鉴定外,公安机关还需固定现场证据。

回归到目前的生活中,普通公众对家暴又是持怎样的看法呢?遇到家暴时是否具备防护意识呢?对此,我们在广州天河区街道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
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不要小看家暴的“恶”,即便只是目睹,也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远离家暴,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暖对待。我们不断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面对他们的勇气,必须给予回应。

最后,我们再次呼吁:
如果您有暴力倾向,为了爱人孩子,请一定进行专业求助,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治疗!
如果您是受害者,请勇敢地向家人、社会及有关部门求助,帮助自己和孩子摆脱家暴的环境!
如果您的孩子目睹了暴力事件,请及时带他/她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将心理创伤降到最低!
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违法行为。
反对家暴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对家暴说“不”!
如果您身边存在家暴,请牢记并拨打以下求助热线:
公安报警电话:110
全国妇联妇女维权热线:12338
中国妇女儿童心理咨询热线:4006012333
白丝带终止性别暴力男性公益热线:400011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