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一年一度的寒假又将来临!寒假上哪玩,该不该带孩子出去旅行,又成了一年一度热议的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反两方各执一词。
正方(支持带孩子出去旅行)的观点,以著名儿童专家尹建莉为典型,她的原话是这样的: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而在旅途中将能更多地发现孩子的各种潜能。
明确带娃旅行的初衷
无论是蒙特梭利,还是弗洛伊德,均一致表示:对世界的感知是孩子长大成人的关键。
感知,是人的感官接收各种外来信息后的情绪反映。因为感知,我们建立起和周边环境的美好链接,这种美好反过来滋养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拥有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没错,孩子的世界观,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对世界的认识:食物的美味,是他用嘴巴品尝出来的;自然的多彩,是他在森林中探索发现的;亲情的温暖,是从父母的怀抱感受的……
旅行的意义不仅可以给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还能在旅行中培养其好品格。那些淡定自如、讲话面带自信的孩子、那些知识面很广、遇事有主见的孩子,跟小时候走的地方以及见识的世面、应对的场景不无关系。
他们更明白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人和人之间、以及价值观与价值观之间,是不同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去除自身的壁垒,更加开放和包容。
所以,当你明白享乐主义盛行之下以炫耀为目的的变味旅行,当你明白带娃旅行的初衷,旅行自然有了意义。
2
了解自家娃处于哪个“欲望”阶段
很多人之所以对带娃旅行这件事充满排斥,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娃旅行“长见识”这事已成为消费层次的较量,带娃旅行已经成为有钱有闲的代名词。
在这种消费观念下,人们难免会用自己的想法去绑架孩子的体验。所谓旅行的意义,一不小心就沦为想当然的“我认为”和“我以为”。
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还是游乐场玩,那么多名胜古迹她不在乎,不感兴趣,于是大人硬要她看,还硬要她看出点什么,实在可恨可笑。
一个孩子,也许乐意对着马路牙子发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中国的马路牙子还是外国的,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探索过程。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所以,不少大人以为的旅行目的,很多时候都是想当然的。
3
让旅行成为“双赢”的事儿!
很多家长在带娃过程中,都会意识到,自己旅行和带孩子旅行,绝对是两码事。
网友“腰线”就表示,对于带娃旅行,一闭上眼,我想到的不是极限运动,不是奇幻冒险,甚至不是插着水果的鸡尾酒,而是我即将光荣上岗,在整个旅途中担任保洁、菲佣、后勤、育儿嫂、野导游、洗衣工……
而旅行目的地,太危险的不能去,太折腾的不能去,不干净的不能去,海拔高的不能去,每一天的旅行计划得做得跟标书一样滴水不漏。”
我们一直在围着孩子转,不停地以孩子的视角安排旅程,任旅行中无穷琐事细节,消磨殆尽自己的好奇心和热情,把自己活活逼成行走的保姆。
但是,一个自身都不能享受旅行过程的家长,会培养出一个具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情操的孩子吧?我看非常之难。
所以,别把你的旅行变成Hard模式。带孩子,尽量去比较亲子的地方,而且要事先做好调查,否则你的旅行可能会变成灾难。
另外,要大家负责分工,甚至,如果孩子已经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爸爸妈妈们不妨也听取一下孩子的意见。不要对孩子有太多限制,放手让他主动承担一些工作,给孩子一个试错的机会。
所以,带娃旅行到底能不能产生意义,取决于你对旅行以及孩子的认知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