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截图在抖音上火了,简单的一张图,一句话,却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点开评论下方,千篇一律都是四个字——我屋也有。

这种近乎窒息式的亲子关系,是很多人难以摆脱的童年阴影。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父母以为压迫和控制孩子是负责任的表现,殊不知他们每一次替孩子做决定,都是在孩子的生活里埋下了一颗雷。
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如果说经历挫折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成熟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打交道来磨练。
那么,家人就是横在路上的第一道关卡。
朱雨辰的母亲为了照顾儿子的身体,每天凌晨4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汁,一次就熬上一个半小时,一坚持就坚持了十年。
儿子拍戏时,跟着他一起跑剧组,一起住酒店,还随身带着一个电磁炉,就为了随时随地做饭给儿子吃。
除此之外,朱雨辰妈妈从来不让儿子在外面吃饭,也不让他自己做饭。有一次还因为朱雨辰做了顿饭给她吃,她就觉得自己愧对于儿子。
在朱雨辰妈妈看来,这是一种爱的表达,她认为她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
但在大家看来,它并不是,这些事情它反而让我们觉得很可怕,甚至是不寒而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非爱行为”,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当付出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当爱变成了一面“为你好”的旗帜,当给予也变成了一种手段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就会在孩子的心里划下一道道伤痕。
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爱,只是所谓的“爱”变成了控制,她忘了,自己所认为的“爱”,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可悲的是,她们全然不知,她只是觉得自己太爱孩子了。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个剧情非常扎心。妈妈本是留美硕士,原本打算继续读博深造,但为了孩子,她选择放弃。

但拿打车费给上学快要迟到的女儿,她却总是不忘加上一句: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好好念书啊。母亲以爱之名构筑了一座昏暗的监狱,将她死死困住。心理学家李雪说过: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长年累月的煎熬,让女儿在一个的深夜绝望坠下高楼,结束了自己16岁的生命。
马伯庸曾分享过一句话:人生三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显然,这个课题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学会。
父母们自认为“牺牲式的绑架”会让孩子的未来更美好,殊不知,那都是一把把插入孩子内心深处的刀。
控制欲,是一种遗传病被控制着长大的孩子,心理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知乎用户“极乐”分析得很透彻:
一个孩子看到点燃的蜡烛,去触摸火焰,被灼痛了,他知道,火不能摸,因为会痛;
一个孩子看到点燃的蜡烛,正准备去触摸时,被母亲打了一下,警告他火不能碰,孩子依旧不明所以,再次伸手去摸,母亲又打了一下他的手,这次孩子就知道了:火不能摸,妈妈会打。
当这两种分别发生一万次之后,后一种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成为典型的“控制型母亲”的孩子。
对他来说,世界是一个圆,母亲是圆心,他的所有社会交往,不过是不断地替换圆心内容。
他永远活不成自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早已融进了血液。

影响再严重些的——比如发万字长文控诉控制欲父母的北大男生王猛。
他父母总是把他关在家里,包办所有事情。
他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喜好和审美来置办,不顾他的意愿。
从小到大,他的所有朋友都要经过父母审核,直到在北京上大学,也要了解他新认识的朋友。
无论是出门游玩还是择校,父母对他的意见都是否定和打击,他们觉得孩子要适应外界。
种种行为的背后,是多少父母在打着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的人生。
被控制的人生,哪怕看上去再完美,暗地里也是千疮百孔。
破坏性是会传承的,这才是家庭悲剧的最可怕的地方,就像杨烁父亲“遗传”给他的暴力育子,以及吴绮莉“转嫁”给小龙女的控制欲。正如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写的那样: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跟所有父母一样,张艾嘉也曾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丈夫王靖雄曾说过她不像是在养儿子,更像是在组装电脑,把所有最先进最顶级的软件全部塞进去,却不知硬盘本身能否容纳。

在她的操控下,儿子英式口语无可挑剔,钢琴小提琴信手拈来。不仅如此,张艾嘉还把他推到公众面前,将他打造成第一小童星。高调和张扬终于给儿子招致祸患,他被绑匪绑架,最终虽然营救成功,却变得神经质。 儿子再也不愿意与张艾嘉一起出席任何公共场合,一回家就反锁自己的房门,就连吃饭也不出房门半步,只允许佣人把饭放在门口,等佣人离开了才偷偷开门把饭拿进去。 看着儿子对自己的冷漠和疏远,张艾嘉心痛不已。为了挽回儿子,她不再强势地干预他的生活——让他摒弃西餐而吃想吃的汉堡,丢掉礼服穿想穿的T恤牛仔裤,不再强迫他去听交响乐。制定旅游计划,去看想去的地方。

有一次在埃及,在金字塔前面端详狮身人面像,奥斯卡忽然对妈妈说:“妈妈,谢谢!” 那一瞬间,张艾嘉泪流满面: 我让他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他没有谢谢我;我让他成为当红第一童星,他没有谢谢我;我倾家荡产赎回他,他也没有谢谢我。可是当我把自由交还给他,他那么由衷地感谢我。 张艾嘉终于懂得:每个人到最后都是孤独的。孩子有自己的方向和思想,即使是父母,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轨道。

很喜欢黄执中曾在《奇葩说》中说过的一段话:
一个孩子完美的人生,是拥有选择权;
一个能决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了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
一个能让孩子自己做选择的父母,是明智的,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控制欲,敢于让孩子过自己的人生。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稳稳地飞翔。

最后,送上《给我的孩子》中的几句话作为结束——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