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识疗法的观点里面,当你开始变得觉知了。这两者并不冲突,只是我们经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物质跟精神同样的重要,只是在你给予孩子物质富养的同时,你要将一种思维模式传递给他。

当一个人为了物质生活而不断去精打细算的时候,就会处在一种不安全感当中。它会导致你的判断力下降,会导致你物质更加贫穷,反过来会在你头脑制造更多的匮乏,那你更加的忙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不会赞同很多人说:是因为没钱导致我的抑郁症,实际上是因为你的抑郁症导致你没钱,导致你的穷人思维,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你没有觉知道你还会继续贫穷下去。《意识疗法: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第19章对于这种安全感缺失的不觉知我们头脑的匮乏感,让我们想要更多,但永远得不到,在想要跟得不到的双重煎熬之下,我们会变得无比的贪婪跟吝啬,所以如果你觉知的话,你就知道一个贪婪吝啬,视钱财如命的人实际上是不安全感的缺失。在想要跟得不到的双重煎熬之下,我们变得无比贪婪无比吝啬,更加害怕失去,失去意味着会加深那种匮乏感跟饥渴感,所以变得无比顽固保守!《意识疗法: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第19章

比如我们熟知的守财奴葛朗台,会将金钱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即便有钱了也难以摆脱这种匮乏感,我遇到一个前来咨询的女儿诉苦自己母亲总是在囤积东西,当她从乡下搬到女儿在城里的大房子里住的时候,总是喜欢在外面的街上捡点破烂回家囤积着,在家里也囤积各种各样的垃圾袋。每次家人劝阻她,她都要说那句:留着,以后用得着。你需要觉知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通过物质的挥霍来弥补这种头脑的匮乏感,成为有钱人的他们感受到的匮乏感不是在现实层面的,而是在心理层面的。他们中有的人像中彩票头奖的穷人一样,很快将金钱挥霍掉,重新变穷。

有的人通过不断挣钱,不断消费来填补内心的匮乏感。那些过度消费,无法节制自己购物欲的女性有部分就属于这一类,她们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虚荣和贪婪,而是内在不安全的驱使下导致头脑层面的匮乏感。《意识疗法: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第19章还有人终其一生都过分关注和追求金钱,被金钱所控制,给他多少钱都无法让他有富足的感觉。即便他看起来是个富人,其实本质上还是一个穷人,他们把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过度追求,受金钱的奴役,没有享受到物质富足带来的心之自由和平和。

需要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匮乏感是会像是遗传基因一样不断传递到你的下一代,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总是能找到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意识疗法: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第19章

这也是原生家庭带来的限制性信念。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父母持续不断以正确为理由强加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也就变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压抑,制约在所谓的“正确人生道理”中。《意识疗法: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第19章童年长期的匮乏感,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真正欲壑难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后的黑洞依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疗愈。所以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心理疗愈师,一定要让自己变得觉知,若把最恶劣的想象投射给孩子,通过打压孩子欲求转嫁自己的匮乏痛苦,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则至少毁三代。
下一篇:压岁钱,培养孩子的主体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