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家里的“三只小熊”因为家里酸奶断货而发起了脾气,特别是年纪比较小的妹妹们,还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能叫外卖,为什么不能随时出门买一桶。
我一边安慰着他们,一遍第N次刷新了我的淘宝,看了看一动不动的物流信息。
在这些所有人的消费需求都受到阻碍的日子里,我想再和大家聊聊延迟满足这个话题。
因为,最近我宅家读书发现一个有趣的观点:儿童教育界提倡了很多年的“延迟满足”,可能是个坑。
在实验里,600名3-6岁孩子,被分别要求独自待在只有一盘棉花糖的房间里。
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会得到额外棉花糖的奖励。
如果吃掉了,就没有奖励。
最终,只有大约20%的孩子能成功挺到最后,得到了双倍奖励。

而研究人员在多年的追踪回访后发现,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在此后的人生中“普遍呈现出更高的学术成就、更完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关系”。
这些实验结果,也使得心理学和教育学家们相信,延迟满足的能力,与孩子们长大后取得高成就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加上媒体的广泛宣传,基本就被解读为:能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更容易成功。
因此也派生出了,很多相关的教育技巧。
比如,我在怀孕的时候,曾经读过“哭声免疫”的育儿法。
就是说几个月的婴儿要训练独立入睡,哭的时候不许抱,不哭的时候才抱起来。
又比如,孩子喜欢一个玩具,无论如何不能立马就买。
必须要等孩子完成了什么任务,才能获得这个奖励。
也许表面上是完成了延迟的效果,但满足的到底是孩子,还是大人的权威呢?这种方式培养下的孩子,长大真的就变得能更自律,能优秀了吗?至少,我个人是深表怀疑的。
至少给孩子硬吊胃口不是个好方法,有的家长还会以晚点给你买之类的话来哄孩子,反而可能会让小孩子丧失安全感和信任的缺失。
近几年对这个实验质疑的声音也不少,因为实验的样本比较单一。
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各种变量,比如孩子的行为习惯,性格特质,家庭环境等等外部因素。
他们重新优化了棉花糖实验。
在弥补了原先实验中的漏洞之后,经典的棉花糖实验被颠覆了。
研究人员非但无法重现WalterMischel等人先前的结论,还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发现——能坚持到最后的孩子,最大的共同特点是,这些孩子父母受过教育的教育水平更高,此外成长环境中的各种资源都更为丰富。
再解释的直白点,能等到第二块棉花糖的孩子,家庭条件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更为富足。
一个随时都能轻易得到糖的孩子,和一个很少有条件吃的孩子,糖的吸引程度肯定是不同的。
糖对前者可能是习以为常的零食,一会儿不吃也没什么问题,而后者,因为很稀奇,所以充满诱惑,很可能忍不住等待马上吃掉。
除了物质方面,我认为更可贵的是精神和思维层面的。
延迟满足,说到底还是在做选择题,对孩子来说,选择的是当下吃掉,还是15分钟后得到两份。
这其实就是在短期既得利益,和长期的回报之间做平衡。
我认为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延迟满足。
而这不仅是孩子,连很多成年人一生都要不断去“修炼”的功课。
那么正确的“打开方式”又该是怎么样的呢?
1
正常需求及时满足
儿童对父母和照顾者有很多要求。
父母和照顾者对孩子需求的反应方式可以教会孩子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孩子们根据人们(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反应方式来学习信任或不信任,感到安全或恐惧,被爱或不被爱。
如果婴儿因为尿布脏而哭泣,而您却不理or孩子,或者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可能会觉得世界在恐惧和不安全。
当成年人对满足孩子的需求表现出关爱和爱心时,我们将帮助他们成长为坚强和关怀的人。
水湄解读:“及时满足”并不是说没有原则的“即时满足”。
除了那些需要在短期和长期利益平衡的需求选择之外,平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
孩子需要水果,或者玩具,想要做游戏,想要妈妈抱一抱,这些都是成长过程当中人格发展的必备条件。
因此,在基本需求的层面,我们不应该和孩子讨价还价,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必须承担的责任。
一个被充分满足过的孩子,才会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才会有那种“见过世面”的笃定
.

2
建立信任
信任对于延迟满足至关重要。
如果您要求孩子们等待某件事或要求他们做A来换取B,那么您必须准备好向他们承诺。
老实说,这就是“听话的孩子”的成功秘诀,即使要花15分钟(这对孩子来说是永恒的)。
如果他们相信您的话,那么这场战斗就赢了很多。
如果您的孩子不得不为了信守承诺而放弃自己的冲动,那么您忠实的品质也将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
水湄解读:孩子的满足感延迟,确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身处的环境是否可靠。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经历成年人违背诺言。
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延迟满足的能力。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以“延迟”的名义搪塞孩子,不仅会降低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而且也会让孩子丧失对外部世界的信任。
我们设想一下,面对着一盘充满诱惑的蛋糕,小孩子也会琢磨,过15分钟叔叔真的会给我2块蛋糕吗?是不是和妈妈一样随便说说,那我不如现在吃了吧,我怕等一会这个蛋糕都没了。
如果妈妈说今晚下班回来买酸奶,妈妈做到了,那么下次再说类似的要求,孩子也会更容易等得住。
因此,我们当大人的,首先要说到做到,实在做不到也要和孩子解释清楚。
3
给孩子主动权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非常注重孩子们的感受。
允许孩子让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继续做些需要做的事情。
“我不喜欢做家务”或“我不喜欢做作业”。
老实说,谁愿意做这些事情?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学会延迟满足感并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而应该是:“尽管感觉不太好,但我还是要决定先履行职责。
”
水湄解读: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前缀,它应该是“自我延迟满足”,而不是“被迫延迟满足”。
我认为,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当爸妈的,在充分的让孩子明白利害关系之后,不妨尽可能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要不要等、等多久,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
有了主动权,孩子的配合度也往往会特别高。
举个例子,我带嘟嘟去逛商场时,都有个规矩,如果去逛玩具店只能买一个玩具回家,每个月最多买一次。
目前执行的也挺好。
但偶尔也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一进门买了个变形金刚,结果临出门又看到了一个奥特曼,或者是刚买了个奥特曼,隔两天路过没发现又出了新款,就会后悔买早了。
因此,我也会给他出主意:“这个玩具店很大,你可以一进门就买,也可以全部逛完了再买。
而且没有喜欢的可以不买。
”后来,嘟嘟也“学精了”,进了玩具店也不着急拿起一个就拉着我买,而是认认真真的逛一大圈,然后“慎重考虑”一番,才决定好买那个。
有一次在玩具反斗城逛了一圈,然后还和服务员说了几句话。
跑回我身边说:“妈妈,今天我不要玩具了,她们卖的小火车我们家全有了。
阿姨说下个月会有一个圣诞套装。
妈妈下次给我火车套装好吗?”

我想说,延迟满足,重点并不是孩子能忍耐等待多久,而是一种经过利弊分析权衡后,能够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这个过程,不妨就循着孩子的节奏来,我们把自己当做教练就行,做的不好,给他们及时之路,做了好了,记得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
好了,今天关于延迟满足的一些想法,就分享到这里了。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欢迎留言告诉我呀。
上一篇:春节宅在家里,何不为国再生个娃?
下一篇:低头族父母:左手手机,右手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