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前述阿拉巴马州相关草案的关注中,违背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禁止施于残酷且不寻常的惩罚)的质疑也曾多次被提及。
即使抛开人权意见者对「冷血」的质疑不论,在现实的层面,也有很多人担心:化学阉割可能造成的「逆反」。
2016年,在总统佐科·维多多的力推下,印尼通过立法,允许对恋童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然而,印尼医生协会对比明确反对。表示侵犯人权的化学阉割无法治愈「恋童癖」,更会引发罪犯对执行医生或社会的报复。
对此,国内学术界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犯罪学专家宋浩波曾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曾对化学阉割总结道:其疗法「几乎可完全消除罪犯的性欲」,而且可以使接受人继续正常生活,仅为压制会导致犯罪的心理倾向、生理欲望,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制裁方法」,这条观点,在每一次恶劣性侵事件发生时均支持甚广。
北师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赵军,在《新京报》的采访中曾详述道:化学阉割「只能部分解决性犯罪的生理动因」,但性犯罪成因复杂,生理、心理、情景、社会等均有影响。单从生理因素着眼的预防措施,不太可能起到理想的预防效果。极端情况下,「过于严厉的、超出人道范畴的惩罚性规制措施,甚至可能导致更为极端的暴力犯罪」。
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荣丽则认为,针对犯罪分子接受化学阉割后,因心理遭受重创继而增加社会敌视和报复心理的担心,有必要对已经实施化学阉割多年国家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研究和评估,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化学阉割的实施效果,「为立法机关制定与化学阉割有关的法律法规提供科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