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心理学教授KarlHanson,对31000名性犯罪者追踪5年后发现,其重犯率为13.7%;再对236名性犯罪者追踪7年后发现,其重犯率则上升到28%。
日本科学警察研究所曾对740名儿童性犯罪者进行分析,105人在5年内重犯,占比24%。
虽中国专业统计相对缺乏,但澎湃新闻曾梳理45份强奸幼女案公开文书,显示一人性侵多名的情况占10例,累犯4个;而上海基层两院亦在办案过程中认识到,儿童性犯罪者的重犯率高达40%以上。
基于此,化学阉割的防范作用凸显。
美国司法部研究表明:性犯罪者经化学阉割,在被释放后3年内,重犯率可从60%下降到15%-20%。根据瑞典、冰岛、丹麦、挪威等北欧四国数据,化学阉割促使当地相关案发率,由40%减少到5%。

颁布化学阉割法案的阿拉巴马市政厅
图片来源:CNN

化学阉割的争议与隐忧
看上去简洁有效的化学阉割手段却也有软肋,这导致它在西方国家争议重重。
这些争议中,首当其冲的是来自人权组织的质疑。
欧洲理事会反酷刑委员会(CPT)就曾强烈抨击化学阉割,质疑捷克的化学(包括物理)阉割数据「不准确」,批评德国的化学阉割本质是对罪犯的「羞辱」。
赫尔辛基人权基金会(HFHR)也曾指责波兰的化学阉割法规——任何所谓的「强行治疗」均「从不具备合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