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健康科普编辑,前段时间接连看到了好几则医生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新闻,心里着实有点沉重。
12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陈培,因“爆发性心肌炎”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9岁。
12月16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医生杨立峰,因过度劳累引发室性逸搏猝死,年仅39岁。
12月20日,上高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石君,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8岁。
“猝死”这个话题,又被拉到了我们的视线之内。
加不完的班、赶不完的项目、看不完的书、还不完的房贷车贷,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似乎总有一个理由让你忙得停不下来,忙得顾不上自己的身体。

本以为自己年轻能扛,谁知道,扛着扛着,和死亡居然只剩一线之隔。

这几个信号出现,是身体快要透支了 1. 心脏、胸口不适 经常感到心慌、心悸、胸闷、喘不上气,出现胸口压榨痛、甚至濒死感。
2. 短暂性意识丧失、晕厥 频繁头晕、头痛,出现短暂性的意识丧失、甚至晕厥。

3. 身体各部位出现异常的疼痛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牙疼,左臂、左肩、后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疼痛时可以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
4. 其他 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休息后疲惫不能缓解等。

避免猝死,我们能做什么? 1. 休息!休息!休息! 虽然过劳死≠猝死,但大部分悲剧都发生在身体极度疲惫,得不到休息的时候。
当身体感到疲惫后,别以为自己是超人,能硬扛,一定要抽空休息一下,哪怕只有十分钟。
如果出现了上文说到的症状,更要提高警惕,及时休息、及时就医。
金山银山,都比不上生命健康。

2. 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猝死的风险。
饮食上,少吃一些煎炸烧烤、腌制类等“重口味”食物,限制油、盐、糖的摄入。
多吃新鲜蔬果,荤素合理搭配。
日常生活中,坚持适当的身体锻炼,戒烟戒酒,多喝水,想上厕所及时去,别总是用力大便、憋尿。
坚持定期体检,身体不舒服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3. 学会急救知识 当我们看见有人在眼前突然倒下时,应该怎么做? 是大声向周围人呼救?还是迅速拨打120等待专业人员救助? 都需要做,但还不够。
想将人抢救回来,最重要的是利用好倒下后的“黄金4分钟”。

①什么是“黄金4分钟”? 人的心脏停止跳动超过4分钟,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救治的存活率也大大降低。
反之,心跳骤停4分钟之内开始抢救,存活率则高得多。
因此,碰上有人心跳骤停的情况下,前4分钟的救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被称为救援的“黄金4分钟”。
②如何抓住“黄金4分钟” 非专业人员,没有专业设备,“黄金4分钟”里我们除了打120,还能做什么呢? 答案是:心肺复苏。

有数据显示,心跳骤停后越早开始心肺复苏,救治成功率越高。
▲心跳骤停一分钟之内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超过90%;
▲4分钟之内开始,成功率约为50%左右;
▲ 超过6分钟才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骤降至10-20%;
▲ 超过10分钟才开始,成功率不足1%。

·准 找准按压位置,没有专业人员的情况下,按压两侧乳头连线的中点即可;按压过程中尽量配合人工呼吸,按压和呼吸的比例为30:2,即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
·狠按压时如果力度太轻,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正确的做法是按压时让胸壁下降5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