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校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
我在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
01我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
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
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
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
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
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
这是我开展过的最长距离的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
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他已经4年了,入校时他非常优秀。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
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非常痛心的。
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现在跟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我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来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现,它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但却是我过去三四年间通过接触这样一些同学,不断总结出来的共同特点。
他们往往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或者说是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
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
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
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
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
“我不是那么想要***,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
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
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有个拿手的杀手锏,就是任何抑郁症患者如果用电抽搐治疗,他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是电抽搐治疗对空心病都没用。
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他们会告诉我,我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直到现在我才做了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时候,对于一个危机干预者,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千千万万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我们也同样要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我们内心当中有吗?
如果我们没有,我们怎么给到他们?
04精致的利己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会让大家更加沮丧。
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我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哪些家庭。
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这是一个38名学生的危机样本,其中50%来自于教师家庭,而对照组是没有出问题的孩子。
教师家庭还是很成功的,其中来自教师家庭的占到全部家庭的21%,问题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
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
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
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
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
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
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
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
我在这儿还想提一个问题,这是我经过这些事情以后的思考。
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
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
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
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
在这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我们像婴儿一样,只追求即刻的满足。
当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没有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爱,这时候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我们现在的咨询量成倍地增长,50%,100%的增长,我们危机干预发生频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长,孩子进学校之前他们就已经绝望了。
所以作为一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我呼吁:
真的要救救孩子!他们带着严重的问题进入高校,进入大学,他们被应试教育,被掐着脖子的教育摧残了创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导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说一个学生做研究老出问题,是非常小儿科的问题。这个导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
这个学生是笔试第一进来的,他说:“老师,那我把我犯的错误重抄一百遍。”
一个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错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长大,还在小学阶段。
教育干什么去了?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
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