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预估,今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约30亿人次。
这个数字接近全球人口的1/2,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整体迁徙四次。
2010年,一部名为《归途列车》的纪录片横空出世,一举获得了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伊文思奖」。
但这部讲述中国人春运的故事,却从未在国内上映过。

《归途列车》的导演叫范立欣,他在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找到了张昌华一家这个有着十几年打工史的普通农民工家庭。
拍摄总共进行了三年,三年中范立欣和摄影师每年春节都和主人公去抢购火车票,五次往返于广东和四川。
在这三年中,范立欣的镜头记录了农民工张昌华一家,记录了2008年那场史诗般的广州春运,记录了每一个将「回家」当成朝圣之路的中国人。

春运的起点,是狠心抛女的父母2007年,广州的一家服装加工厂中,工人们终日闷头工作。
厂房里是一排排的缝纫机,屋子一边排满了蒸汽熨斗,另一边工人们举着电锯裁衣服,高高的台子上堆着碎布,碎布堆里,几个月大的婴儿在睡觉。

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是来自四川省回龙村的农民。
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日没夜的工作着。
没有劳动合同,更别提人身保障。
夫妇俩一个月能赚5000块钱,一半寄回老家,另一半存下来。
夏天的厂房里闷热难耐,在拍摄的时候,导演范立欣最不能忍受的是空气中弥漫的粉尘和布屑,往往是一进门,就咳嗽不止。
但绝大多数工人都没有防护意识,因为几个月后,所有人都已适应不再咳嗽了。

左:张昌华,右:陈素琴十几年来,张昌华和陈素琴就住在工厂所在的城中村里,从未在城里消费过。
「城中村」就像是工人们的围城,城里人不进来,「村民」也很少出去,每月放假的那天会出村,因为要到附近的邮局寄钱。
张昌华偶尔会在夜市下次馆子,最爱水煮肉,油重,味道也重,但最重要的是便宜,一大盆只要十几块钱,比城市里低很多。

「1990年的时候,经济还是很紧张。
当时我的孩子只有一岁大,我是掉着眼泪出去的。
」回乡的路上,陈素琴在镜头前回忆那年去打工时候的情景。
大多数时候,张昌华只是在旁边沉默着。
他们心里对儿女,始终有亏欠。

外出打工十六载,隔着一千五百多公里的距离,回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年。
夫妇两人出来奔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供儿女读书。
张昌华只有小学学历,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
所以一定要让儿女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不再重复他们的命运。
对亿万打工者来说,要想改变命运,就只能赚钱,要赚钱,就只能去大城市。
但是,去大城市打工,就没有办法陪孩子。
而失去了父母的陪伴,谁来带留守乡村的孩子走出灰暗贫乏迷茫的青春期?这些孩子的教育该怎么办?张昌华夫妇二人背后藏着的,是春运无法解答的难题,也是亿万打工者的辛酸。

春运的终点,是渴望逃离村庄的女儿镜头一转,回到了四川广安的回龙村。

不远处就是张昌华夫妇两人的家。
他们不在家的时间里,年迈的外婆、女儿张丽琴和儿子张洋三人相依为命。
一幢楼房,三间卧室,一个客厅,除了一台很小的电视机、冰箱和几件简单的家具外,家徒四壁。

还在读高中的张丽琴放假回家,在门口蹲着,一边剁猪草,一边告诉范立欣:「村子里像我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
」抚养张丽琴长大的外公前几年过世了。
张丽琴在去给外公上坟时说:我一切都很好,只是不想见到我爸妈。

张丽琴在外公坟前哭诉17年来,她几乎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过。

母亲陈素琴打电话过来只会询问女儿的成绩在张丽琴看来,父母只会一直唠叨,好好读书,好好读书。
从没有真正的关心过她。
而学校就像一个牢笼,锁住了自由。

年夜饭上,张丽琴对父母的话不以为然于是她决定辍学,离开家乡。
「这里始终是一个伤心的地方」,她对弟弟张洋说。
夏天的时候,张丽琴只身前往广州,去追随她在服装厂打工的好朋友。

在服装厂工作的张丽琴暗无天日的工作,饮食也不习惯,工厂里的人鱼龙混杂。
下班后有一次,张丽琴跟同宿舍的其他女工聊天,她提到,白天的时候,有一个车管很大声的问:谁的初吻还在啊?

17岁的张丽琴一边低头笑,一边说:「他说的这是什么话啊,这样子讲。
」即便如此,休息日的时候,张丽倩第一次去烫了头发,成了发廊理发小哥口中的「洋妞」。

还和工友们一起去喝了酒:「这里虽然苦,但是自由。
自由就是快乐。
」「从小父母都没有在身边,感情再怎么样也不会有多深。
」工友们宽慰她:「他们赚钱也是为了养你嘛。
」张丽琴不屑地反驳:「是为了钱。
」

过年回家团聚的时候,母亲陈素琴告诉弟弟张洋,明年不打算再出去打工了,要在家陪着张洋念书。
女儿张丽琴则说:你放心吧,她骗你的。
她才不会回来带你。
这句话激怒了父亲张昌华。
「你在外面这半年,搞出了什么名堂?」「老子就是要出去。
」「谁是老子?!」

本应该是一家团聚的时刻,却演变成了镜头前的一场闹剧。
不理解父母的张丽琴,和怒其不争的张昌华夫妇,在各自的苦衷里画地为牢。
次年,张丽琴没有再次选择和父母一起回到广州。
而是独自来了深圳,去一家夜店卖起了酒。

没有工作的时候,她会和夜店里的年轻人一起跳舞。

她说:「我不知道深圳是不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
但没钱什么都做不了。
」张昌华夫妇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他们希望用自己打工挣的钱,让女儿读一个好大学,但女儿却再一次选择了打工的老路。
她想要在大城市里寄托自己的梦想,然而,梦想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物,以千篇一律的包装随着轰鸣的火车驶入城市,城市真的能接纳他们吗?最终,张丽琴以及无数个张丽琴的梦想被淹没在了一个又一个工厂和酒吧里。
她们纺着自己买不起的牛仔裤、端着自己喝不起的威士忌,在夜夜笙歌的南国茫然地面对现实。
中间隔着一列一年一次的火车。
2008年的春节前,照例又是回家的日子。
摄制组和张昌华一家人一起去广州站买票。
但那一年,南方遭遇一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京广铁路南段停电,电动机车全部瘫痪,百万游子回家的路被死死冻住。
这也是广州火车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那一年后,这里再也没有上演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春运」时刻。

大雪引发的停电整整持续了11天。
在这11天里,越来越多的人涌到了火车站广场,巨大的焦虑在这片弹丸之地上演。
人们甚至把扛着相机的导演范立欣当成央视记者,500多个人一拥而上,堵在他的镜头前诉苦。
有人已经在广场上吃住一个星期。

一开闸,人潮像洪水一样涌出来,有女孩在人群中晕倒了,被警察救出来。

但没过几分钟,她又扛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回到人潮中。

有人大喊,「不要挤啊,受不了了」。

谁都没有办法,工作人员想出一个法子:把火车站的人群用铁栏杆圈起来,2千人左右圈在一起,每隔几个小时便打开闸门让他们进入下一个圈子。
他们以为他们距离上车又近了一步,但其实他们只是在围着火车站转圈。
这是火车站能够想出的最好的办法,否则,绝望中的人会暴动。

民谣诗人周云蓬在《绿皮火车》这样曾写道:火车轮子转动的声音,就像雷鬼乐,让人身心放松。
但现实中的春运远没有这样的文艺。
在火车站停滞了几乎五天之后,范立欣和张昌华一家人幸运地挤上了回家的火车。
但在车外,广场上,有人就倒在了回家门前——一位湖北女孩,在这场推推搡搡中被踩踏致死。
在她去世前两个小时,她跟家人撒了人生中最后一个谎言:「等我挤上火车,再给你们电话……」

只是这一次,走的只有陈素琴一个人。
他们害怕儿子张洋重蹈姐姐的覆辙,陈素琴决定回家伴读,让儿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张昌华在广州站目送妻子陈素琴离开一位美国观众说,他看了片子以后不再觉得是中国工人抢走了他的工作。
「我和片中的这位父亲一样,是为了家庭和孩子。
」范立欣在片子上映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拍这部片子的初衷:「我们从农村回到繁华的城市只需要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这个短时间的转变,农民可能用一辈子,都实现不了。
」

《归途列车》上映于2010年。
距离今天,快10年的时间过去了。
里面拍摄的家庭,是千千万万个打工者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个你我。
17年来的打工生涯,并未让张昌华一家获得什么,却搭上了女儿的前途。
他们并不想离开家,只是没得选。
我们也不想逃难般挤在春运人潮里,只是没得选。
时代的列车依旧在飞速向前,在它身后的人只能拼了命的奔跑。
但哪怕拼了命的奔跑,也总会有人赶不上最后一班车。
10年过去了,但这场回家的朝圣,似乎从未变过。
距离新年,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
今天的你,在路上了吗?
下一篇:家务活标价,妈妈们去年赚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