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不时被一些新闻刷屏。
昨天,导演常凯一家4口染病去世的新闻又刷屏了,他的亲朋好友们无限哀伤,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难过。
常凯父亲2月3日凌晨在家中去世,母亲2月8日去世,他和姐姐14日下午共同去世,一家四口无一幸免。
他在遗书中写到:“我一生为子尽孝,为父尽责,为夫爱妻,为人尽诚。
别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最后一句,“别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能感受到死者的不舍和留恋,不禁让人泪目。
疫情爆发以来,微博上不时有各种悲伤的消息,而女孩追着灵车悲伤至极地叫着“妈妈”的视频,更戳中我们的泪点。
生老病死是常有的事,但同时也是个悲伤的话题,大家鲜少在网络上讨论。
这次疫情,突然让大家开始直面和讨论死亡这件事。
我们也是第一次觉得死亡离我们这么近,他原来可以降临的这么突然这么出其不意。
无论什么人,这一生最高光最具仪式感的时刻都有两个:生和死。
出生的时候,伴随着自己的哭声和亲人的欢乐;要办满月酒和生日宴。
死亡的时候,伴随着亲人的哭声和自己的解脱;要举行追悼仪式和告别会。
父母见证孩子的出生和成长,辛苦养育,但充满希望;孩子为父母养老送终,虽悲伤不舍,但也能理解接受。
如果都是按照正常的顺序走,其实死亡也不是那么让人哀伤。
因为我们从懂事开始,就知道自己早晚要死的,我们是“向死而生”地活着,对自己、对亲人的死亡都是有心理预期的,只要这种死亡是按照正常的节奏和流程。
但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下的非正常死亡,却令人哀伤。
尤其是,在死亡的时候,连个完整的告别仪式都没有,让活着的人哀伤更甚,毕生遗憾。
疫情中逝去的人,就是这样,他们离开时,没有仪式感,没有亲人陪伴,没有追悼仪式,没有人最后送上一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
作为他们的亲人,经历了双重的哀伤:生命戛然而止、亲人突然逝去的哀伤;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完成最后一场仪式感的哀伤。
这种哀伤和遗憾,穷其一生无法弥补。
墨西哥人对生死的理解显然更到位,比如《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的理解和处理都特别好。
这部片子中说到,人死之后到了另一个虚空世界,最在乎的就是每年亡灵节时亲人们的祭奠和怀念。
而活着的人会前往墓地举行仪式,迎接重返人间的先祖灵魂。
在这里,生死的界限似乎没有那么明显,就是跨过一座桥的事情,跟我们中国传统上的奈何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让人们感觉死亡并没有那么令人悲伤和恐惧。
这里特别强调感情的价值。
一个已经死亡的普通人,证明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有多少人怀念他。
而那些曾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留在了我们的历史书中,留在大部分的记忆中,想来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存在感最强的了。
所以,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首先,是为自己的家人朋友做些什么,如果有能力,就应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那么,死后亲人和后人的怀念,就是逝者在这个世界曾经存在过的最好证据。
如果一个人,死后连一个怀念他的人都没有,那么伴随着他的死亡,他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痕迹也会被一并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