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位朋友,打电话向我咨询。
她告诉我,最近2周来每天都刷各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闻,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感到无比的恐慌,并且出现了各种身体不适,感觉呼吸不畅、胸闷难受、咽喉干痒以及心悸等,甚至怀疑自己得了肺炎,反复的测量体温,在家里坐卧难安,整夜不能睡觉,担心自己会被隔离,甚至担心自己会死掉,惶惶不可终日。
她问我:疫情下,我越来越恐慌了,怎么办?
然而,她并非个例。
从2019年年底开始,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开始席卷全国,波及全世界,影响非常的巨大。
这场疫情,使得本来是共庆团圆、共度佳节的时候,突然变成了每天闭门不出、各自隔离的状态,甚至出门每人都戴着口罩,尽量减少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
突然间,封城了,各大城市都紧急戒严状态,高速路口都严密把守测量体温;每个人都需要报备自己的身体情况;
复工和复学的时间都延迟了,各大娱乐场所也都关门了;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次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
这些生活上的急剧变化,都给人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无所适从的感觉。

“疫”,这个中文字本身就带有危险、传染、死亡等负面含义,让人望而生畏。而为了让全民都对更深地了解和知晓其发展趋势,很多媒体、权威的网络公众平台,每天都会进行实时报道,更新全国各省市的感染确诊、疑似和死亡人数。
这些每天增加的数字,以及大大小小的公众号、网络平台对疫情各方面的讨论和展示等,引发了普遍人群恐慌焦虑情绪的出现。
01
疫情之下,人们可能会有哪些心理反应?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次疫情的大爆发,激发了人类内心深处关于生存本能的焦虑恐慌。
安全感的需要如果不能够得到满足或者受到威胁,我们就会产生焦虑恐慌的心理反应,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包括情绪、思维、行为变化和躯体反应在内的心理反应。
情绪方面:出现过度紧张、恐惧、担忧等焦虑情绪,也可能会出现愤怒、抑郁、沮丧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失控等。
思维方面:个体的注意力变得狭窄,产生“选择性注意”,比如,只关注疫情相关的信息,反复查询和疫情有关的新闻和推送。同时会影响到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会出现犹豫不决,反复的思考同一个问题无法做出决策。
行为方面:出现坐立不安、重复行为、回避行为等,如反复的洗手、消毒、测量体温、抠手皮等,有的不断地囤积食物、口罩、消毒液等,也有的人,表现为懒言少动、动作迟钝或者逃避新闻信息、不敢出门等行为。
躯体反应:可能会出现睡眠异常,包括入睡困难、易惊醒、早醒,还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胃胀、返酸等,可能还会出现心悸、胸闷、肌肉酸痛或者震颤、尿频、尿急等症状。
图自:Bigstock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科技的发达使得信息的传播十分迅捷,更能随时随地了解疫情和肺炎症状。可同时,也会使人更容易感到焦虑、恐慌,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感染者。
有些人出现“疑病”症状,过分担心自己是不是患病了,例如,反复测量体温,反复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一旦有不舒服就想到医院检查确认是否被感染了。另外,焦虑情绪往往也会让人出现呼吸急促、胸闷、肠胃不适,这些身体反应又和肺炎的某些症状描述相似,这让人们加倍焦虑。
于是,在“疑病-焦虑-身体反应-更焦虑”的负向循环中,人们可能会出现更激烈的反应——“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身体完全不受控制,觉得自己“好像快死了”,害怕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肺疾病。但实际上,惊恐发作是焦虑的极端表现形式,并不是真的有心脏病或者肺部疾病。
对于身在抵抗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需要面对一系列特殊的应激因素:
害怕自己也被感染
与家人分离
高难度的高强度救助工作
调动工作地点和生活地点
危重病人的痛苦和死亡

图自:Bigstock
而抗疫英雄们的背后——医护工作者的家人,他们也同样面对一系列的困境,包括担心家人被感染,与家人的分离,对疫情的控制情况不确定等。
这些心理应激会带来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让人变得容易激动、烦躁、紧张、忧虑,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产生情绪反应的同时,他们也可能会有一些身体症状,比如晕眩、呼吸不畅、心跳过速、身体颤抖、厌食、入睡困难或突然惊醒,等等。
疫病期间,医护人员长时间参与高强度、高应激的医护工作,休息严重不足,也很可能发生过劳,情绪、精神和身体都极度疲惫。由于这种疲惫短期内无从缓解,他们可能会对当前的救助任务感到愤怒、无力,进而对医护事业产生倦怠和无意义感,而这些负面的感受都可能传递给他们的亲人们。
02
疫情面前,为什么会容易出现恐慌情绪?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告诉自己“不要慌”“要镇定”,但面对每天的疫情新闻,或者一想到疫情的事情,就会控制不住的感到恐慌、紧张,那为什么我们在疫情面前,会出现恐慌情绪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脑的结构,为了更方面理解,我们把大脑简化分为三个部分:
1
以前额叶皮质为主的区域,我们称之为“认知脑”,是我们注意、理解、思维、判断和意志力的来源,这个部分就是我们理智的来源。我们会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自己“”不用害怕”,或者要求自己该怎么做。
2
在大脑深处的中心区域,也就是边缘系统所在的位置还有一个我们称之为“情绪脑”的区域,它负责探测危险,储存危险的记忆以及判断恐惧和愉悦的情绪,它的功能反映了人类的生存本能。
3
在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是脑干,我们称之为“爬行脑”,这个部位掌管着食欲、性欲、体温、心跳、呼吸等基本的生理冲动和本能。
其实,大脑的这三个部分不一定交流、合作得很好。这里有个比喻,它们三个合作得很好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认知脑)驾驭了一匹马(情绪脑)和一条鳄鱼(爬行脑)的理性人、社会人;而当它们不协调、分离、冲突的时候,人性会被更低级的情绪和本能左右。
很遗憾的是,负责人类理智的“认知脑”是我们最年轻的大脑部分,在重大应激和心理压力下,某些人往往是更古老的掌控生存本能的“情绪脑”占上风。“情绪脑”比起“认知脑”能更敏捷地识别到危险,并直接向“爬行脑”发出信号,“爬行脑”是负责我们的内脏活动的,这就是为什么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你的“认知脑”还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害怕以及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已经感到心跳加速、出汗的原因了。
所以大疫面前,感到很恐慌和紧张,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所使然,是正常群体面对非常事件所出现的正常反应,是一种本能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们更谨慎的应对疫情和做好防范,不过如果长时间的持续出现这种反应,很可能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所以这些反应出来了,是在给我们一些信号,告诉我们,需要用一些方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了。
03
如果过度的压力已影响到日常生活,这是病吗?
如果说感到心理压力和情绪的不适已经超出自控范围和承受能力,如持久的恐惧,无法感觉到安全,对自己或其他任何人都失去信心,甚至感觉羞耻、痛恨自己,感觉很无助、空虚,变得退缩和孤立,不愿与人在一起,兴趣活动明显减少,睡眠状况恶化等,这些症状持续超过2周得不到缓解,严重影响到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就需要马上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了,因为这很可能出现精神心理疾病了。
另外,持续处于高压力和应激状态,我们的身体调节机能也会受到影响,很可能会出现紊乱的状态,包括出现一系列的躯体反应,如心慌、心悸、呼吸不畅、睡眠困难等,也有可能会加重原来基础疾病的进展,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控制不理想。
04
明明体温正常,也无感染,为什么还会心慌、胸闷甚至发热?
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使得身体发生相应的反应,心理压力会调动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应对生存威胁,因此,这种身体反应也是本能反应。
一般情况下,上述的身体反应也是一过性的,医学上称之为“心身反应”,当压力解除以后身体的反应就会消失。但是如果心理压力过于剧烈,或者持续的时间过长,则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疾病,这时候就成为“心身疾病”,如应激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等。

图自:Bigstock
有的人本身就有一些基础疾病,压力状态下会使得症状变得严重,以及控制困难。当然,在心理压力下如果感到身体不适,首先还是要积极进行医学检查的,排除是否有潜在的躯体问题。
05
疫情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精神心理疾病?
失眠
有的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睡眠困难,如入睡困难、早醒,或者睡眠浅,容易惊醒、噩梦。
广泛性焦虑障碍
表现为持续的处于紧张不安中,过分的担心忧虑和夸大危险,担心的内容比较泛化,如担心患病、担心自己做错事、说错话,担心家人会不会被传染,有的时候会表现为也不知道自己担心什么,总之就是整天惴惴不安,常伴有一些心慌、出汗、胸闷、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
惊恐发作
焦虑的极端表现形式,表现为发作性的明显恐慌,伴有突出的躯体症状如胸闷、心慌、出汗、头晕等,甚至有濒死感、失控等感觉。不少人在极端恐惧下,往往会拨打急救电话求救,要求到医院急诊检查,检查无异常后才能平静下来。
疑病症
表现为反复怀疑自己已经患病了,并反复到医院检查确认,虽然经过检查排除了患病的可能,但仍然不放心、不相信检查结果,担心医生判断或者检查出错。
强迫症
表现为重复的想法和行为,明知不必要,但控制不住,常见的行为有重复检查,如重复检查自己的口罩戴好了没有,防护措施是否做到位;过分的清洁,如反复洗手、消毒。常见的强迫思维如反复考虑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有没有纰漏,确保自己没有被污染等。
急性应激障碍
一般在重大的心理应激之后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内发生,如亲人离世等。创伤性事件的情景会反复出现在意识或者梦境里。个体可以表现为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或者严重的焦虑抑郁,也可以表现行为异常,如兴奋、乱跑。
抑郁障碍
可以表现为心情差、缺乏动力、悲观、绝望,甚至出现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06
有哪些方法可以迅速缓解当下的不良情绪?
1
接纳自己的情绪
我们知道,在疫情下所出现的焦虑、恐慌等情绪反应,其实是大多数正常人群在面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而且适当的焦虑恐慌反应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动力,提高我们的警觉性,促发我们积极采取行动为疫情的防控做好准备。
因此,我们需要接纳焦虑情绪的出现和存在,而不是抵抗它、阻止它或者立刻消除它,提醒自己认识,“焦虑情绪是我面对重大事件的必然反应,我们可以和它和平共处”。
2
合理安排疫情信息的阅读计划
每天大量的接触疫情新闻,以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公众号推文和微博信息,会使得我们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不能有效的区分、归纳和总结,很容易会让自己出现各种代入,并出现无休止的搜索同种同质信息的行为,使得我们会一直处于高度压力和高应激状态。
因而建议每天合理安排疫情信息的阅读计划,建议只给自己相对固定时间(1小时左右)去了解当下疫情信息,满足自己对确定感的需要,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在睡前不过分关注消息,不道听途说,只从正规渠道、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关注必要的信息,掌握必要的防疫防控措施和知识即可,减少杂音。如果看到疫情信息有明显的不舒服感,就要提醒自己,请减少此类信息接触。
3
记录“美好的时刻”,关注事物的积极面
虽然当下,每个人都在艰难的时刻,但每天的生活里,仍然会有温暖、会有美好、会有值得感恩的时刻。我们可以尝试每天花几分钟,把这些瞬间记录下来,这些文字,会帮助我们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正面的部分,当情绪不好的时候,把它们翻阅出来,会给予自己正性的支持,有助于情绪的调整。
4
觉察当下的情绪,挑战引发焦虑的想法
在疫情面前,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负面的信息,而一个容易悲伤、焦虑的人,对一些负面的信息、带有危险信号的信息就会有优先注意行为,所以会产生“越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越发现不好的事情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我们需要随时对自己的负性情绪保持觉察力,找到情绪背后自己的想法,区分自己担心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还是“不可解决的”。多关注那些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会得被传染吗?这是无解的,不能确定的问题,但我可以怎么预防,是可以解决的、可以确定的问题。
5
尝试改变不良认知,进行“认知重评”,改善情绪
要改变不良认知,首先得要觉察到自己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我们出现情绪的当下在想写什么,然后尝试“认知重评”,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从中发现积极的,可能为生活带来改变的信号。当面对一些场景激发起自己的情绪变化,让自己不好受的时候,先让自己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我担忧吗,害怕吗?我在担忧、害怕什么?把这些写下来,然后理性分析。
也可以让自己的头脑回到肺炎疫情发生之前的情形下,那时的自己会怎么考虑这些担心害怕的呢?试着用那时候的自己可能会说的话语,来提醒现在的自己,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
其实我们也一样可以关注到,近期的每日的资讯中,正面的信息是多于负面的。当我们很担心自己和家人会不会受到感染时,也一样可以保持自己的正性思维:不能肯定将来会怎么样,但我这一刻我依然拥有健康,我可以继续努力生活,我也可以提醒我的亲人,保持个人和家庭卫生,戴口罩,认真洗手和消毒。即使我真的生病了,现在的医疗条件也很好,也会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对的。
6
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人际连接
人是群居生物,在疫情面前,与他人的心理连接,可以有效抵御自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可以和家人、朋友和同事多沟通,谈话的时候有关疫情的话题适可而止,提倡多互相鼓励和打气,因为疫情影响不方便见面时,可以电话、视频、邮件等进行沟通,让自己积极找到可以依赖的力量。
7
积极进行一些文体的活动
在家中可以听音乐、玩乐器、唱歌、阅读一些文学著作、练书法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室内的运动,如深蹲、普拉提、瑜伽、仰卧起坐等。很多研究都证实运动可以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对大脑的损害,减轻身体的氧化反应,有助于改善情绪、控制冲动。
8
可以使用一些心理行为技术来达到放松身体、改善情绪的作用
心理和身体相似,日常的练习和调适,可以帮助我们经受住突发情况下的压力和挫折。常见的几种心理行为技术包括:呼吸放松法、蝴蝶拍、“身心三调”技术和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下附详细做法)。
呼吸放松法
1.采取一个舒服的坐姿,或半躺着
2.缓慢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鼻腔吸气,嘴巴呼气
3.头脑中可以想象,所有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都随着呼气排出脑海
4.重复以上步骤,每次练习3-5分钟
身心“三调”放松
1.调身: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腰背自然挺直,肩膀放松,双手放在大腿上,头颈正直,稍微晃一晃,调整一下,让自己坐的很舒服,可以闭着眼
2.调息:身体坐定后,做缓慢的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吸满,也不要呼尽,让每一次呼吸都平顺
3.调心:跟着深呼吸,随着呼气,把头脑放空,就是把头脑中的所有念头,随着呼气,排出脑海之外
整个过程是放松的、清醒的,当感到自己身体放松、呼吸平顺、心情平静的时候,就可以结束这个训练,也可以在这个状态里呆一会,直到你想结束的时候。
自我安抚的“蝴蝶拍”
1.双臂在面前交叉,右手放在左肩或胸前上,左手放在右肩或者胸前
2.专心想象自己安全或平静的地方,聚焦于正性的想法,感受身体和思维的感觉,不加修改、抑制和判断
3.有了安全的感觉后,慢慢轻拍你的双肩,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缓慢的、有节奏的交替摆动你的手,左一下,右一下为一轮,4-6轮为一组
4.缓慢的深呼吸,留意你的思绪和身体感受,观察它们,不去评判它们
5.如果好的感受不断增加,可以继续下一组蝴蝶拍。当你觉得身心平静下来后,放下手
在进行蝴蝶拍的时候速度要慢,就好像孩提时候母亲安慰孩子一样,轻而缓慢。通过这个动作,可以安慰自己。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
1.取一个舒服的坐姿,或半躺着
2.腹式呼吸放松
3.当内心平静后,分出一点注意力,渐次去感知头顶、额头、脸颊、下巴、脖子、肩膀、胳膊、胸口、背部、腹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脚背、脚掌等身体部位,感知身体的同时,用意念去放松身体各个部位。
参考:
1.汪萍.(200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护理与心理干预.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Porter,R.S.&Kaplan,J.L.(2011).TheMerckmanualofdisgnosisandtherapy.MerckSharp&DohmeCorp.
3.KiversteinJandMilerM.Theembodiedbrain:towardsaradicalembodiedcogniveneuroscience,Front.Hum.Neurosci.2015,9:237.doi:10.3389/fnhum.2015.00237
4.赵旭东,刘中民,《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