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或身边人焦虑的频率越来越高。一项针对2000名成年人的调查发现,62%的人认为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令人焦虑。5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过去5年里对金钱更加焦虑;对变老(40%)、外貌(32%)和职业发展(30%)的担忧也是焦虑的主要来源。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明确任务,指出“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

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早期筛查或自我诊断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如果分数较高,建议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做进一步检查。

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
自评项目
1.我感到比往常更加神经过敏和焦虑
2.我无缘无故感到担心
3.我容易心烦意乱或感到恐慌
4.我感到我的身体被分成几块,支离破碎
*5.我感到事事都很顺利,不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
6.我的四肢抖动和震颤
7.我因头痛、颈痛、背痛而烦恼
8.我感到无力且容易疲劳
*9.我感到很平静,能安静坐下来
10.我感到我的心跳较快
11.我因阵阵的眩晕而不舒服
12.我有阵阵要昏倒的感觉
*13.我呼吸时进气和呼气都不费力
14.我的手指和脚趾感到麻木和刺痛
15.我因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16.我必须时常排尿
*17.我的手总是很温暖而干燥
18.我觉得脸发热发红
*19.我容易入睡,晚上休息很好
20.我做恶梦

计分与解释
1.评定采用1-4制计分,带*项目计分:没有或很少时间有(4分);小部分时间有(3分);相当多时间有(2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1分)。其他项目计分:没有或很少时间有(1分);小部分时间有(2分);相当多时间有(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4分)。
2.把20题的分相加得总分,把总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标准分。
3.焦虑评分的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2020年轻人的13种焦虑,你中几条?
立FLAG:新年伊始,定个目标,执行力却差的离奇。
青春痘:熬夜加心理压力,挤了长,长了挤,恶性循环。
“秃”如其来:未脱贫,先脱发。
一周综合征:周一综合症、周二认命症、周三绝望症、周四倦怠症、周五振奋症、周六犯宅、周日犯懒。
强迫性熬夜:正如抖音快手所说--也不是不困,就是不想睡,就是想再等等。仿佛熬夜能让快乐无限延长。
脊柱侧弯:长期伏案、缺乏运动是罪魁祸首。
职场假笑:表面在笑,内心却是刀枪棍戟棒一片混战或已是一滩死水。
我“枯”了:花儿谢了,我自闭了。
倔强式单身:嘴上说想恋爱,身体却很实诚的单身,总觉得“谈恋爱不如养猫”。
信息茧房:接受海量信息,就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作茧自缚,浑然不觉。
社交恐惧:线上动如脱兔,线下呆若木鸡。
偶像包袱:每个人都在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负重前行,一旦放下心魔,会发现有些“装”大可不必。
我是谁?:经常发自灵魂自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焦虑症的治疗
轻度焦虑只需适当调整自己状态,可以听听歌,跑跑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暂时抛开烦恼,先做喜欢做的事。等心情平静后,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用积极的方式与人沟通。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善意待人,不要处处与人争,更不要随意猜测别人,必要时学会妥协,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中重度焦虑需要去医院看精神心理科或心理康复科,求助专业的治疗。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相对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的疾病。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 如劳拉西泮(罗拉)、阿普唑仑等。
(2)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来士普)、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黛力新等。
(3)长短效药物合用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
3.其他
如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芳香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治标,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缺一不可。

温馨提示
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症状缓解后,仍需要坚持服用1~2年时间抗抑郁药物;停药以及减药需咨询专科医生,千万不要擅自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小贴士
每天一则康复知识的努力,为您的健康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