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便秘和便秘是两码事,但偏偏有那么一部分人,好不容易便秘缓解,又开始了腹泻……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属于排便习惯改变,这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在作祟,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功能性胃肠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6.5%,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中青年更为常见,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老年人患病率相对较低。
为什么会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情况?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机制相互作用有关,包括结肠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功能调节异常和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其中,存在内脏高敏感是发生腹部不适症状的核心机制。

这是因为,无论腹泻型还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消化道对温度(包括冰水)的刺激均呈现高敏感性,内脏高敏感还可能在进食后诱发腹痛、腹胀、早胀或胀气,以及排便急迫感等症状。
总的来说,肠易激综合征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引发疾病的症状。
出现消化不良、胃食管返流要警惕!
不论是普通人群,还是就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症状均很常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有31.5%同时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同样,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24.8%同时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平均37.5%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
研究显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合并出现的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更加显著的肠道症状和排便异常。
如何防止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呢?
1、少抽烟少喝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锻炼
有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调整能够减轻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如减少烟酒摄入、注意休息、充足睡眠等,每周3-5次规律而适度的体格锻炼,坚持12周后,一般可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发作及症状程度。
2、注意饮食,少吃易产气食物,防止肠道感染
饮食是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食物过敏和不耐受。
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性增加。
但真正食物过敏引起肠易激综合征并不常见,大多数研究倾向于认为食物不耐受才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
20-67%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是因为食物不耐受而引发的,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国外研究认为,易产气食物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易产气饮食在消化过程中容易被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
3、除此之外,国内外研究表明,肠道感染也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有肠道感染史者的患病风险增加。
在我国,患痢疾或感染性肠炎时腹泻的病程越长以后发生肠功能紊乱,尤其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性就越高。
所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尽量减少进食富含易产气成分的食物,高脂肪、辛辣、麻辣和重香料的食物也应该少食。
虽然高膳食纤维素食物可能对改善便秘有效,但它对腹痛和腹泻症状的控制不利,此外,一旦明确食物过敏原,还应避免摄入含有该过敏原成分的食物。
不过除了饮食以外,还应该注意通过改善自己的进食习惯等方面来预防和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如一日三餐的进食时间和进食量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不吃早餐或经常睡前吃夜宵,避免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也会有利于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中华消化杂志.2016;36:299-312.
2.李宁宁,方秀才.脑-肠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63-166.
上一篇:慢性胃炎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