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新冠疫情的居家隔离政策下,人们生活方式删繁就简,虽有不便,但总有对策。就拿糖尿病患者来说,尽管不能像往常那样频繁去医院常规随诊,但只要方法得当,防疫期间照样也能将血糖控制好。居家条件有限,血糖监测宜简宜易,一般情况下测量空腹血糖(FPG)或餐前血糖即可满足大多数患者需求。FPG指标何以如此重要?又该如何控制达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为您详细讲述。

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居家控糖为什么以FPG为主要指标?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整体血糖中,FPG是重要组成部分,对HbA1c影响较大。Monnier等研究显示,当HbA1c水平较高时,FPG贡献度尤为显著(图1)[1],提示良好控制FPG有助于HbA1c达标。2019年杨文英教授团队的FPGGOAL研究探索了FPG与HbA1c的相关性,结果显示,T2DM患者FPG水平越低则HbA1c达标率越高,并初步得出了通过FPG水平来预测HbA1c的相关性公式[2]。以上证据一致证实,FPG在整体血糖管理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尤其在抗疫的特殊情况下,居家检测手段有限,FPG相对更易获得,作为主要的血糖指标既可靠、又方便。
图1.FPG对HbA1c影响较大
疫情期间居家应如何监测FPG?
糖尿病患者居家期间,可采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血糖。每周血糖监测次数和监测时间点与正在接受的降糖治疗相关[3]。
仅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每周监测1~2次FPG。
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建议每周监测3~4次FPG。
接受预混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建议每周监测3~4次空腹和3~4次晚餐前血糖。
接受更复杂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患者:建议维持此次疫情前的血糖监测方案或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血糖监测方案。
疫情期间FPG控制目标是多少?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与健康状况有关,应“个体化”选择[3]:
健康状况良好者(很少合并慢性疾病,认知和身体功能状况尚好):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在5.0~7.2mmol/L就提示血糖控制基本达标。
中等程度的健康者(多种并存的慢性疾病,或2项以上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制,或存在轻到中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空腹或餐前血糖保持在5.0~8.3mmol/L就提示血糖控制基本达标。
健康状况较差者(生活上需要长期护理,慢性疾病终末期,或2项以上日常活动能力丧失,或中到重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保持在5.6~10.0mmol/L。
如何改善FPG控制、提高达标率?
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中近半数(48.7%)FPG不达标(FPG≥7mmol/L)[4],提示达标现状亟需改善。为改善FPG控制、提高达标率,对于不同治疗需求的患者应有不同对策:
对于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传统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除了二甲双胍之外,其他药物在兼顾FPG控制达标与副作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DPP-4抑制剂是近年来指南推荐的新型口服降糖药,降低FPG疗效确切,且无胃肠道不良反应、低血糖风险低。其中,与其他DPP-4抑制剂相比,维格列汀在控制空腹血糖上的作用更明显,这可能与维格列汀每日两次给药的治疗模式有关。近期发表的VERIFY研究证实,维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的起始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的风险[5]。
对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随病程进展,很多T2DM患者需胰岛素治疗。为更好地控制FPG,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可优选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每日仅需一次注射即可有效控制空腹/基础血糖。总之,无论患者是接受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治疗,均应有效降低FPG使其尽可能达标,这也是整体血糖控制的基础策略。
居家期间哪些情况需要去医院?以FPG和症状为指引
疫情期间,糖尿病患者居家期间如果血糖水平高于目标控制值,应根据FPG具体情况来采取不同处置措施,不可一概而论[3]。
需尽早去医院治疗的高血糖:FPG持续在13.9~16.7mmol/L时,发生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的危险增加,应尽早安排就医。
需立即去医院治疗的高血糖:空腹或餐前血糖持续高于16.7mmol/L时,发生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进一步增加;或者即使空腹或餐前血糖低于16.7mmol/L,但患者出现高度怀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症状,如原因不明的口渴、乏力、恶心、呕吐、神志改变、定向力下降、甚至昏迷,呼出气味如烂苹果味等,应立即就医。
可居家治疗的高血糖:FPG持续低于13.9mmol/L时,短期血糖轻度增高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风险,可通过加强饮食和运动、在线咨询等方式在家应对。
结语
疫情期间,糖尿病患者居家血糖监测以FPG为主要指标,既简便、又可靠!在考虑以FPG为目标的控糖方案时,应优选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降糖药物。机制及临床证据一致证实,维格列汀可显著控制FPG,可作为FPG不达标T2DM患者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