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对于五脏的认识,都是以“心”为中心的,所以《黄帝内经》就有“心为君主之官”的说法。
然而,在古代,君主出行的时候,时常都会有龙辇,但是一般在龙辇上方会有华盖遮盖,这是为何呢?主要是保障君主出行的安全。
然而,在人体的五脏中,也有一样东西被誉为华盖,它是什么呢?就是掌管我们呼吸的肺。
肺对人体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心”,所以古人对肺的认识是“相傅之官”,相傅历来就是辅佐君主的左膀右臂,由此来看,肺在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肺为华盖,有着护卫君主的重要职责,所以肺受到伤害的就非常多,这也是人们时常将肺说成是“娇脏”的原因。

对于肺来说,中医认为它的主要作用是主一身之气、司一身之呼吸。
人们常说老虎都有打盹儿的时候,所以对于肺来说,也有虚的时候。
在肺的虚证之中,肺气虚证是最常见的。
那么,该如何认识肺气虚证呢?我们不妨从它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来认识它吧。
肺气虚证是肺气不足和卫表不固所表现出的证候,在临床上常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体倦懒言,声音低怯,痰多清稀,面色㿠白,或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等为常见表现,在舌脉上,常以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脉要点。
对于肺气虚证,简单来说,识别它的主要症状主要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功能活动减弱为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呢?因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足自然就会咳喘气短,气少不足以息,由于动则耗气,所以就会喘息益甚。

肺气虚就会导致体倦乏力、懒于言语、声音低怯,肺气虚就会导致输布津液的功能减弱,从而会聚液成痰,于是就会出现痰多清稀。
肺气虚就难以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就会不坚固,所以时常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那么,出现肺气虚证应该如何调治呢?自然应该是补益肺气、止咳平喘。
而调理这个证候的最佳代表方剂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常以补肺汤为代表方剂。
但是补肺汤的同名方剂有很多个,最早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都有记载,不过这里所说的补肺汤则是出自元代医学家李仲南的《永类钤方》一书中。
那么,这个补肺汤由哪些中药组成呢?据原著记载,全方由“人参、黄芪、北五味、紫菀各七分半,桑白皮、熟地黄各一钱半”等中药组成。
这个方剂配伍究竟有什么奥秘?全方以人参、黄芪为君药,主要起到益气补肺的作用;以五味子、熟地黄为臣药,其中五味子收敛肺气,熟地黄滋肾填精;以紫菀、桑白皮为佐药,主要起到消痰止咳、降气平喘的作用。
全方配合起来,就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的妙用。

这个补肺汤在使用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兼夹病症。
如果兼有肺阴虚比较重的话,可以加上沙参、玉竹、百合等中药;如果兼有寒痰内盛,可以加上钟乳石、款冬花、紫苏子等中药;兼有潮热盗汗,可以加鳖甲、秦艽、地骨皮等中药;如果自汗比较多,可以加麻黄根、牡蛎等中药。
对于补肺汤的配伍之妙,清代医学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这样解释道,“肺虚而用参、芪者,脾为肺母,气为水母也,虚则补其母;用熟地者,肾为肺子,子虚必盗母气以自养,故用肾药先滋其水,且熟地亦化痰之妙品也”。
但是这个方剂虽然对于肺气虚证比较好,但是对于实热咳嗽不宜使用,还有脾虚便溏的人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