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蛛丝马迹后,查到实锤。
连续几天睡不着觉后,他找到我,想从我这里获取答案:我到底该不该离婚?我想讲2个故事。
1
我爸有个铁哥们儿A,在我们县某单位做一把手。A是农村的,家境贫寒。
身高1米8,上学期间就是篮球队中锋。
长相怎么说呢?有点像迟重瑞,正剧男主那种。
我们妈妈那代人特别喜欢这种长相,她们觉得这种非常帅气。
A大学期间苦追班花,当时有个高干子弟也很喜欢班花。
A学文科的,嘴皮子很溜,甜言蜜语很会讲,情书情诗更是手到擒来。
终于以文科男的优势击败高官子弟,把美人揽入怀中。
两人毕业后双双被分到一个事业单位。
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就这么结婚了。
要说穷是挺穷的,不过大家都穷,也就无所谓了。
后来A慢慢升职,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做一把手。
班花也不错,成为单位骨干。
单位也分了房子,两人生下一个女儿。
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婚姻一长,日子一好,加之又都是铁饭碗,只要工作不出错,就不会失业。
于是人难免显得疲态。
这种疲态指的是:我知道我一辈子就这样了,不会有惊喜,也不会有惊吓。
然而,人是必须承受一定量刺激才能活得好的动物,这便有一种蠢蠢欲动的东西在班花心里长草。
1998年,在一次老同学聚会中,班花重逢大学男同学。
喝了几杯酒,男同学把对班花的仰慕之情娓娓道来。
说自己大学期间本对班花情愫深厚,但无奈家境普通,比不上高官子弟。
只能知难而退。
几杯酒上头,中年人的热情被点燃。

加之平庸乏味的婚姻生活亟需刺激,两人便干柴烈火走到一起。
补充一句:班花是我妈的牌友。
那会儿还没有微信。
我妈和班花打牌时,班花总是在发短信,没完没了地发短信。
一桌麻将4个人,经常是3个人大眼瞪小眼,等班花出牌。
多年后,我妈讲这事时,我很诧异:难道不能等打完(麻将)再发吗?我妈没吭声。
我明白了:热恋中的男女啊,哪里等得了呢?一秒钟都等不了啊! 后来班花和男同学的事情败露了。
败露的原因,是班花心太大。
有一次,省里组织学习,A、班花、男同学、A的同事,一起吃了顿饭。
注:因为他们4个都是一个大学一个专业一个班,所以在行业学习时一起吃个饭也不足为奇。
吃完饭,A同事私下提醒A:你注意着点儿,他俩不对。
一个外人都能看出来,可见班花不谨慎到什么程度。
事情败露以后,两人没离。
没离的原因是:A已成为单位一把手,离婚了对仕途发展不利;两人的女儿已上高中,我们又是高考大省,怕离婚影响孩子高考。
两人就这么磕磕绊绊往下过,对外一切如常。
至于关起门来过得怎么样,只有他俩知道了。
女儿倒是一直非常活泼可爱,并未受这事影响。
大学毕业后就结婚了。
2017年A退二线。
退二线没几天,A便和班花离了婚,只身去上海找了份工作。
班花依然在我们县待着,据说人变得有点神神叨叨,别人都不爱跟她打麻将。
2
我妈有个老同事叫老高。她其实不姓高,因为个子很高,所以被人取外号叫老高。
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
父亲是高官,自小备受宠爱。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她变得非常任性+自我。
大学毕业后,家里人安排她进了一个很好的银行。
当时银行的老行长快退休了。
因为家庭背景在那里,打从进去就被当作明星培养,磨炼个几年,是行长这个位置最有竞争力的继任者。
工作没多久,和一个家境相当、年少有为的男青年结了婚。
真是开挂的人生。
结果抽调工作时,老高和一个男同事睡一起去了。
小地方出轨有个难点:你没地儿开房。
我之前写过一个文章:我有个初中女同学的未婚夫,跟别的女孩儿开房,宾馆服务员是我初中女同学的同学。
立刻通风报信,初中同学风风火火抓奸在床,婚自然也没结成。
老高趁丈夫出差,把男同事招到家里来。
哪知那天丈夫提前回来了,把正在做事的俩人逮个正着。
丈夫去厨房找菜刀,男同事借机光着身子逃到老行长家里。
注:那会儿都是单位分房,所以大家都住在一个小区。
老行长怕闹出人命,死活把人护下了。
因为动静太大,所有人都知道这事儿了。
老高的妈妈找到女婿,噗通一声给女婿下跪了。
求女婿千万别跟女儿离婚。
说我们家对不起你,我们教女无方,女儿自小被自己惯坏了,一时糊涂,求女婿看在孩子的份上原谅她一次云云。
女婿心软,又心疼孩子,没离。
俩人就这么过下来了,现在已经快60了。
女儿去了美国读书,后来留在美国工作,也已经生儿育女。
3
我讲这些,并不是让你原谅出轨的老婆。不不不,绝对不是。
我想表达的是:婚姻,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东西。
选择个体化
婚姻的选择是个体化的。我喜欢的,你未必喜欢;
我看重的,你未必看重;
比如,我喜欢看起来有点痞痞的男生,王大陆那种。我接受男生抽烟,只要别把屋里抽得乌烟瘴气就行;
我非常接受男生喝酒,如果白酒比我爸喝得多,加分;
如果连我都喝不过,减分。
她极度讨厌抽烟喝酒,绝不能闻到一点点烟味。
她也不接受男生喝酒。
最多允许男生喝点啤酒红酒,白酒是坚决不可以的。
因为她觉得喝白酒的人很臭。
体验个体化
婚姻的体验是个体化的。婚姻是一双鞋,只有穿它的人才知道。
前阵子上课,老师跟我们八了个小卦:美国心理学界有一对夫妻,本来打算离婚了,但共同合作的一个项目得了很有分量的大奖。
于是俩人赶紧在人前扮演起恩爱夫妻。
人前浓情蜜意,模范伉俪;回到家各自一个卧室,私下俩人根本不交流。
形式个体化
婚姻的形式是个体化的。只要两人达成一致,对孩子负责,且不伤害他人,你想采取哪种婚姻形式都可以。
我有个男读者,极度不信任女性,对爱情和婚姻信心全无。
现在30了,家里天天催他赶紧结婚生孩子。
他计划找个跟他一样的女孩子,结婚生子,然后施行开放性婚姻。
他问我的意见。
我告诫他务必对孩子负责,至于他和妻子之间的婚姻形式,俩人达成一致,对老人隐瞒好就行。
毛姆在《面纱》中,讲述了一段出轨的婚姻。
虚荣女子凯蒂,下嫁深爱她的细菌专家瓦尔特。
婚后随夫移居上海。
因难耐寂寞,与英国外交官查理偷情。
瓦尔特发现后,并未跟她离婚,而是带她前往霍乱肆虐的湄潭府行医。
一来用物理距离避免这对男女见面;二来凯蒂自幼娇生惯养,去环境艰苦的地方居住,无疑是对她的惩罚。
后来他们在湄潭府住下来,凯蒂为打发时间,去一家修道院做义工。
在劳作中,她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夫妻二人也终于可以相互敞开心扉。
但在二人日渐亲密之际,瓦尔特却不幸染上霍乱,逝于湄潭府。
4
妻子出轨,是对丈夫的极端羞辱,是摧毁性的打击,是核武器级的伤害。面对妻子出轨,火速选择离婚的男人,是完全正当且合理的。
因为对婚姻缺乏契约精神的人,理应受到严厉惩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妻子出轨,丈夫必须选择离婚。
找我咨询的男读者,最大的痛苦是:所有人都说我“你老婆都给你戴绿帽子了,你竟然还不离?你到底还是不是个男人啊?”
我痛恨那些跳出来BLABLA发表意见、痛骂当事人“都这样了怎么不离婚,你脑子是不是进水”的旁观者。
这种人,要么太年轻,要么太蠢,要么太坏。
婚姻牵涉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孩子、房子、车子、存款、多年的情感依赖、多年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朋友圈子,甚至共同的事业…… 离婚的不是你,少站着说话不腰疼。
离婚后面对的很多大大小小的事,你根本想象不到。
我的老家是一个18线小县城。
前段日子家中老人去世,我没法回去。
因为如果我一个人回,亲戚必然会问L怎么不一起来? 我那时真想租个男的回老家,可亲戚都见过L,我根本没法租。
我甚至想:如果L做事别那么绝,我甚至可以给他钱,请他陪我回去一趟。
就当是请他在我亲戚面前演个戏。
基于此,我深深明白,每一段不离婚的婚姻背后都有极为复杂的理由——
可能是心疼孩子;
可能是不好分房子;
可能是害怕孤独;
可能是不好面对舆论;
……面对妻子出轨,我尊重那些离婚的男人,也尊重那些不离婚的男人。
就好像,面对丈夫出轨,我尊重那些离婚的女人,也尊重那些不离婚的女人一样。
我不认为不离婚的女人没骨气,也不认为不离婚的男人是懦夫。
作为一个成年人人,做决定最重要的依据是:对自己负责。
只要自己能够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怎么选,都是自己的事。
不必生活在别人的言语或道德胁迫中,更无须生活在“你必须得XXX,要不你就XXX”中。
无论说这话的人是谁。
正如狼图腾里说的那样:生命的体验,是一种个体的体验。
你的生,是一种独生。
你饿了,喂饱任何人也无法解除你的饿;困了,任何人酣然入睡也解除不了你的困;你的死,是一种独死,没有任何人能替代。
你得摸索着,看着目标,一个人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