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现象,也就是既有大也有小,既有长也有短,既有高也有矮,既有厚也有薄……不难看出,世界是相对的,正如由于这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东西,让这个大千世界变得气象万千、魅力无穷。
然而有趣的是,在医学界也存在这样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比如人体内既有属于阴的部分,也有属于阳的部分,又比如脉象有长的脉象,也有短的脉象,而这些现象,勾勒出了一副人体健康众生相。
对于人体脉象来说,的确脉有长短,不过奇妙的是,长脉的特点更容易捕捉,而短脉却比长脉更难捕捉,这主要是短脉的独特性所致。
短脉不能单凭字面意义,它虽然跟长脉相对待,但是二者并非是反方向的。
也就是说,长脉是过于本位,短脉是不及本位,这看似是相反,但长脉却有“直上直下,如循长竿”的特点,而短脉呢?却是有着“首尾俱俯,中间突起”的特点,所以说长短之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对举,它们各自的特点都非常独特。
对于短脉的描述,脉学的开山祖师王叔和是这样说的,“应指而回,不能满部”,对于这八个字,“不能满部”会比较好理解,这就是脉象不及本位的特点,但“应指而回”又是什么意思呢?这种情况就是指脉象的文静,是有一丝害羞的层面。
对于这样的特点,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将其归纳为“两头缩缩名为短”,意思是短脉两头低下、中间隆起的特点,李时珍的这个总结归纳,的确将短脉的真谛描绘的十分接近了。
但是短脉的真正的体象,还是清代医学家李延昰描述的最为准确,他是这样说的,“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这个描述点明了短脉具有涩小之意,两头都下沉,中间鼓起来了,而且还不及本位,不能占满整个脉位。
李延昰对短脉的形态描述,基本上就是短脉的最佳形态,短脉的体象就是两头沉下、中间独浮,尺寸部位显得不满足,搏动比较短暂,刚一应指就立即回避。
当然,这也印证了王叔和、李时珍等前辈对短脉描述的先见之明。
但在历代医家中,也有对短脉描述错误的,比如高阳生《脉诀》里,将短脉描述为“中间有、两头无”,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中间有、两头没有,这是把中间独浮、两头沉下进行了断章取义,王叔和说得很明确,应指而回,不代表没有。
然而正是这一错误描述,导致后世医家也跟着栽跟头。
后世医家从高阳生《脉诀》里又有了新领悟,认为短脉只见于尺寸两部,不见于关脉,就连一向比较反对高阳生脉法的戴同父都说,“短脉只当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戴同父的这里新解又把李时珍带沟里了,因为后来李时珍也说了一句“短脉惟于尺寸寻”。
实际上呢?短脉是可以出现在关部的,这在后来的李中梓、李延昰叔侄的脉书里明确了这一点,要知道,短脉是两头低下不是两头断绝。
对于短脉来说,似乎没有其他脉象与之相类,基本上也不需要进行鉴别。
但是短脉的正常体象是兼浮兼涩的,所以,硬要鉴别的话,仍然可以与浮脉和涩脉进行鉴别。
短脉是中间独浮,两头俯下,而浮脉是全部都浮,没有俯下之意;短脉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爽,脉率可快可慢,而涩脉兼有短脉之象,但短脉却没有涩脉三五不调、似止非止的形态,也就是说涩脉里面有短脉的影子,但短脉里面却没有涩脉的影子。
这正如中医病种里的哮喘,“哮必兼喘,喘未必哮”,二者有相似性,但终归还是各有区别。
3.短脉既是常脉,也是病脉
短脉既然是这样的形态,一般来说一定是病脉,为何又有常脉之态?这关键看是在何时何地何境?李时珍说,“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
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意思是说短脉如果出现在秋季,还是出现在右寸脉位,而且脉象有和缓之象,且与浮、涩并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符合气虚血少的脉理,又符合时令作用于人体的特点,这样自然不能算作病脉,而是一种独特的常态。
但若非其时、非其部,那就是病脉了。
总体来说,短脉的病机为气虚血少,气血则血少,血少脉道不充盈,脉象就会出现短脉,但短脉是可浮可沉,可迟可数的,如果短而兼浮,一般多为心神不定、头痛,如果是短而兼沉,则一般是胸膈痞满、精神压抑,或者腹痛。
如果短脉兼有滑数,则有可能是饮酒过度或者湿热内盛的缘故。
如果是短而迟者,可参考涩脉主病。
对于短脉来说,这的确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脉象,在古代让很多名医都犯糊涂,在当代,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短脉的真谛,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需要记住李延昰“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十六字真言即可,而且,也要摒弃短脉不见于关的陈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悟短脉的玄妙之处。
如若不然,那终将难得短脉奥秘。
下一篇:金樱子花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