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于病机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病机十九条中,有这么一句:“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这一条文以精简之语言概括了属于下焦的疾病及其病机。
下焦在五脏中包括了肝及肾,故提及下焦,多指肝肾之疾病。
而《黄帝内经》为何认为厥、固泄皆属需要责之于下焦呢?厥,轻者为四肢厥逆,手足厥冷,重者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王冰认为厥为“气逆上也”,而张介宾也在其著作《类经》中提到“厥者,逆也。
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所以中医普遍认为厥发病之关键病机在于气,为气血逆乱,阴阳不相顺接所致。
而厥有寒厥、热厥,有大怒而情志异常所致之薄厥,有血气奔逆之厥,因此不可以单一病机或是单一方药对其进行概括和治疗,还需辨证论治。
肝肾乙癸同源,精血互化,阴阳互滋互用,若肾阴不足,肝阳亢盛而气血奔腾上逆,故可发为厥。
因此,厥逆论治不离肝肾,而肝肾隶属下焦,自然谓皆属于下。
肝肾为何隶属下焦?这主要是从它们在人体五脏的位置来进行划分的。
除了厥之外,该条文还提到了固与泄两症,固是固涩不通,就是指二便不通;而泄自然就是指泄泻了,为泻下无度。
而单从病位来说,大小肠、膀胱皆属下焦之腑,且大小便也从下而出,自然属于下。
而从病机来说,不管是不通还是太过,其实都与肾息息相关。
而若是肾气太弱,推动无力,则可见便秘难解;反之,若是肾阳不足,温煦无力,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湿气泛滥则又可出现泻下无度,其病位在脾而根则在肾。
总之,不管是固还是泄皆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治疗时也需要多从肾去论治。
厥、固、泄三者,症状不同,病机更是各异,自然不是以一方或是一药就能囊括。
但在此也为大家推荐一方,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之五更泄泻,便是四神丸。
四神丸出自于《证治准绳》,方用肉豆蔻一两,补骨脂四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一两。
方中补骨脂为君,温补肾阳,温养脾土;肉豆蔻为臣,助君药温脾暖肾,同时可涩肠止泻。
再佐以五味子收敛止泻,吴茱萸止泻温阳。
虽名为四神,其实原方还配伍了姜枣以温中补脾,作为佐使药。
故方中既有收敛涩肠以治标,也有温肾助阳以治本。
症可见五更泄泻,泄泻得温得缓,得寒则厉,同时伴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等表现。
这时使用四神丸便能够收获良好之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四神丸中含固涩药物,故只适用于纯虚无实之泄泻,若此时有外邪则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