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美联储再度采取行动。
美联储表示,将致力于在这一充满挑战的时代,使用其全部工具来支持美国经济,从而促进其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目标。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正在采取进一步行动,通过解决国债和代理抵押支持证券的市场压力来支持信贷向家庭和企业的流动。
美联储将继续购买必要数量的国库券和机构抵押支持证券,以支持平稳的市场运作以及将货币政策有效地传导至更广泛的金融领域。
这就是普通人听到的美联储开始了无限量“印钞票”的说法,连我那搞了一辈子卫星的老父亲都在愤怒地说:“美国人这么放开了供应美元,不是让其它国家买单吗?实在是太坏了。
” 我摇摇头,不说话。
天上的事情,他老人家比我懂得多。
地上的事情,可就不是了。
的确,美联储的这么两大段专业语言,其实说的就是一句话,要增加在市面上流通的美元数量,保持美元的流动性。
这既不是说,今后这些流动的美元会永远存在于市场上(因为购买的国债和机构债还是要交割注销的),也不是说这些美元一定会进入到银行的储蓄账户中引发大规模通货膨胀(老人家担心的就是这个)。
所以,全球的股市和金融市场,都稳住了阵脚,一片掌声袭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专业人士说的专业术语,往往让人听不懂。
不妨我们来试着翻译成普通的人话来试试。
股市和金融市场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反应了实体经济的本质和预期情况。
既然有了“预期”这个概念在里面,金融市场和相关产品就必然或多或少地带上了赌博色彩。
管理完善,法规健全,执法严格的金融市场,赌的成分就少一些。
反之,就多一些。
有赌,就有杠杆,要赢赢一票大的,要输当然也输得惨。
在我眼里,玩金融跟缅甸一带赌玉没什么两样。
在缅甸赌还算靠谱点的,如果在黑龙江赌,那就真是疯了。
赢了,挣是钞票,输了,赔的也是钞票,这就是金融市场。
货币,流通的货币,是这里最主要的标的物。
大家一起赔钱,那就是股灾了。
什么时候会一起赔钱呢?就是实体经济支撑不了赌出来的泡沫了,绝大多数人都是赔面大于赢面。
于是,股市就完蛋了。
因此,从来就没有什么独立的“金融风暴”。
股市搞点崩溃,只要实体经济没问题,就不过是一场风寒,打几个哆嗦而已,最多低烧几天。
比如互联网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互联网泡沫破了,但是互联网相关技术实打实地存在,互联网应用仍然在发展。
这样的危机,很快就过去了,现在返回头看,那时候的所谓科技股股灾,就是一场伤风感冒而已。
欧洲债务危机没有牵连到美国也是如此,并非是美国劳动力市场强劲,而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底子托住了冲击过来的波浪。
2008年房贷危机来了,这次的问题介入到了劳动者的家庭和一些经济实体。
因此,经济有了衰退。
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也是如此,是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欧洲在一战中受到的经济创伤使得他们在偿还美国短期债务的时候捉襟见肘,于是整个欧洲的消费能力与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造成了倒挂。
这才使得美国已经高度泡沫化的股市,在一夜间崩塌。
正如伯克南在2008年总结的那样:大萧条始于股票市场崩盘,但拖垮经济的是信用的崩溃,市民无法借款,买不到房,做不了生意,存不了款,信用一旦崩溃,一切都不存在。
信用是什么?钞票就是一种最大的信用债券。
目前主权国家发行的钞票都是基于信用发行的。
而股市资金的逃离,加上杠杆的作用,以及居民信贷的压力,使得市面上能够流通的钞票迅速减少。
而一旦丧失了钞票带来的流动性,实体经济将整体停摆。
钞票流动性减少带来的经济停摆,我们中国人是有所体会的。
那就是九十年代朱中堂清理整顿三角债,进行企业体制改革的那几年。
本质上说,当年的三角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流动性减弱的结果。
可是,在刚刚经历了八十年代末经济改型后报复性通货膨胀的中国,在缺少金融工具进行辅助的情况下,是不敢再次在市场投入可流动货币的。
因为,没有回收的途径。
于是,我们经历一场阵痛与相当程度的国有资本流失。
这一次的疫情,比历史上和平时代经历的那些所谓“金融风暴”都更加猛烈,为什么呢?因为这次疫情直接打击的是实体经济与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
这比打击金融市场要来的凶猛得多。
如果说金融风暴是外感风寒,如果不提供流动性的货币支撑经济的新陈代谢,就会重病缠身。
那么这一次就是经济内部炎症大爆发。
如果新陈代谢再跟不上,那就不是衰退不衰退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了。
所以,有的人说这是一场堪比30年代的大萧条,我说,大萧条在它面前就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要增加货币流通量,用什么货币呢?中国一直主张用IMF这个国际机构来处理全球经济危机,以特别提款权来帮助流通货币的供应。
可是,特别提款权也不是基于黄金的实物货币,而是一种信用货币。
你如果是要借款,你是相信一个完全空壳化的以协议和部分准备金为信用的国际组织呢?还是相信一个有矿山,有工厂,有农田,有森林河流,有劳动力的主权国家呢? 所以,作为第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其货币便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流通性的必备货币。
也因此,美联储在提出无限量“印钞”的时候,市场会认为这是一种正能量的表现。
美联储一家印钱是没用的,国际其它主要货币也需要有足够的货币流通。
怎么办呢?货币交换协议出现了。
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currencyswap)借用了商业概念,是指央行之间相互以本币或者可自由兑换货币,按约定的汇率、期限和利率进行互相调换的操作。
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
两家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称之为双边互换,多家央行之间的称之为多边互换。
2013年,美联储和欧洲、日本、英国、瑞士、加拿大这五大央行建立了无限期,无上限的货币交换协议,为经济危机时的美元流动性提供支持。
这次全球疫情爆发,美国与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新加坡、瑞典等央行签订规模分别为600亿美元,与丹麦,挪威,新西兰央行签署规模为300亿美元,与日本又签署规模为893亿美元的临时货币交换协议,期限为6个月,为这些国家提供支撑流动性的美元。
简而言之,如果韩国在经济活动停滞的疫情期,需要大批美元购买医疗设备而本国原先外汇储备中美元数量不够,则韩国央行可以在额度内迅速用韩元按约定汇率直接获得美元进行全球医疗采购。
反过来,如果美国需要进口韩国的试剂盒,也可以在这里直接用韩元购买。
六个月后双方再进行清算。
当然,中国以前也签订过一些双边货币交换协议,比如和津巴布韦。
但那不是为了提高人民币货币流动性,而是为了尽量避免国与国贸易中的美元结算。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美联储搞出这么多流动的美元货币是来干什么的了吧。
这些货币,会以国债到期偿付,货币交换协议结束清算等日后进行回收。
但是,仅仅是降息,QE,货币交换,是不够的。
钱出来了,还要看用在哪里,怎么用。
市场目前就在盯着美国的2万亿救市计划,这才是经济是否能够扛过这一劫的关键。
前面我说过,所有的金融风暴都是由实体经济受损或停滞带来的。
所以,央行用各种金融手段收集的货币弹药,一部分要去提高流动性,让经济不要停滞,而更大的一部分,要用来保护和恢复实体经济。
各国的救市计划,莫不如此。
中国在2008年的4万亿也是要拿来救实体经济的,但后来由于不好说的原因,大量地进入了房地产和地方基建领域。
真正受损的制造加工业没有得到切实的救济。
因此,目前大家的眼睛都盯在美国那2万亿美金的救市计划到底如何分配。
只要能切实救助实体经济,那么股市也好,期货市场也好,必然会欢声一片。
如果,我说是如果,也像某某一样进入了房地产和铁公鸡行业,那么,解决世界经济困境的,恐怕只剩下一场世界大战了。
有人说,美国如果经济垮了,中国就会趁机崛起了,岂不是一场美事?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基建已经让地方债高到惊人的地步,房地产已经让中国三代人一起成了房奴。
只剩下进出口贸易了。
你的最大客户倒了,你会怎样? 简言之,增加流动性,保证经济不会停止。
事先声明回收制度,保证危机过后没有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保证货币投放的精准度,避免货币进入非实体经济与非民生领域。
有了这三点,才是负责任的“印钞票”。
下一篇:春季肝火旺盛该如何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