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夜交藤听名字就知道与调理睡眠有关,何首乌听名字就知道与调理白发有关……那么,在女性健康领域,有没有一味药听名字就知道是用于女性健康的?还真有,它就是益母草。
益母草的历史十分悠久,迄今三千多年有余,早在《诗经》中就有记录过这种植物,其中“中谷有蓷”的蓷便是益母草。
在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益母草的正名叫茺蔚,有益母、益明、大札三个别名。
只不过在当时没有记载益母草与女性健康有啥关系。
明代医学家倪朱谟认为,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而女人以血为本,血家圣药,自然也是女人的圣药。
那么,益母草到底有啥用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
益母草味辛苦,性凉,归心包、肝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消水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等病症,一般用法是内服,常规剂量为9~30克,煎汤、熬膏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
黄氏认为,“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疔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意思是女性的各种问题都可以使用益母草。
明代医学家倪朱谟指出,“妇人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蹊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产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统能治之”,明确了益母草可用于临产时的疑难杂症,但并未记载孕妇禁用。
但是女子在怀孕期间,需要以血养胎,而益母草的作用主要是“活血祛瘀、调经消水、利尿消肿”,一般来说,活血化瘀的中药是不宜给孕妇使用的。
也就是说益母草对于女性健康来说,重点在于月经疾病、临产、产后以及女性以气滞血瘀所引起的各种病症。
但是,唯独就是不能用于孕妇(临产之前)。
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析“母”这个字的,“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
一曰,象乳子也”,意思是,母即是像怀抱孩子的样子、又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所以古代“母”字的本意是生育后并能养育子女的女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益母草这个名称就能解释通了。
益母草的名字本意是对于生育并教养孩子的女子具有益处的一种草药。
引申一下,对女性健康都有益处,但唯独孕妇使用要谨慎,一般不建议使用。
上一篇:月经提前气虚就该如何调理?
下一篇:对比分析HIV与H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