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今天中午在家做饭的时候想起来《舌尖上的中国》里一句经典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然后我顺势发了个朋友圈:

评论却出奇的一致:“西红柿去个皮怎么这么多话呢。

虽然被他们轻而易举地揭露我装13的面孔,但是不得不说,能一直让我魂牵梦萦的也只有美食了。
其实不仅是我,中国人爱吃美食、爱做美食也已经是几千年的传统了。
而《舌尖上的中国》则把这种喜爱从无形化为有形。
用了六年的时间,为所有中国人讲述这五千年的中国味道。
但最近却因为爱吃美食的中国人爱而不择地吃蝙蝠导致了全国上下六千多人染病,一百多人死亡。
新春佳节,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无法与家人团聚,数日难眠;全国各地人心惶惶,连中国多年的拜年习俗在疫情面前都无法实现。

这样“爱好美食”的行为不禁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才是中国饮食的真谛?到底什么才是中国人日思夜想的美食?我们五千年的美食,五千年的中国味道,又到底是什么味道?1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我们对食物的美妙味道固然值得玩味,但这些美味来自于哪里呢?当然来自于自然。
而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就是让我们在走进厨房烹饪美食前,先走进大自然,通过不同地区主人公的采摘过程,了解食材的来之不易,了解大自然的慷慨大方。
第一位主人公是来自香格里拉的单珍卓玛。
她和妈妈凌晨三点从村庄出发,穿过村庄,要走过30公里才能抵达那片松树和栎树的自然杂交林,她们要在丛林中寻找着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即使是凌晨三点,她们也必须不断地加快寻找的脚步。
原来的松茸产量很多,价格很低;而现在的松茸产量很少,但价格却很高。
一份简单的烤松茸已经在某些城市达到了千余元的价格。
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开始采集松茸。
更是根据着松茸的大小评判着每颗松茸的价格。
她们必须赶在别人之前采集到大颗又新鲜的松茸,以此来求得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卓玛和妈妈在采集完松茸后,又必须遵循着自然世代相传的规律,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然的延续。

两个月的松茸采摘季过去了,卓玛和妈妈总共获得了5000元的报酬。
这些钱在很多职场白领看来是十分微不足道的一笔钱,甚至还没有自己随身的一块表,一个手机贵。
但却是村民三点钟映着月光辛苦两个月的收入,更是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生活费。
食盐是每个中国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在现代科技大规模生产的食盐遍布市场的时候,殊不知我们食用的食盐也可以来自于大自然。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就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而老黄和他的儿子会在小溪边上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任务就是熬盐。
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诺邓井盐却成为了大自然对当地人最原始,也最美味的馈赠。
这些盐井熬出的盐,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也仍然是食盐中的精品。
由诺邓井盐衍生出的诺邓火腿,则是自然给居住在这里智慧的人群的第二份礼物。
选用优质的猪肉,用熬好的诺邓井盐均匀涂抹、揉、压在猪肉上,经过三年的腌制,才能成就品质极高独具特色的诺邓火腿。
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着独特的宝藏,养育着被她怀抱着的人群们。
职业挖藕人的存在,证明着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总有无法超越人类的地方。
整片水塘里的藕必须人工挖出。
藕断了卖相不好,不能卖好价钱;藕里进泥,价格更是低廉。
挖藕人必须保证了解淤泥底下每根藕的走势,连根挖起,且快速的冲刷干净藕表面的淤泥。
这种挖藕人需要连续工作七个月,从日出到日落。
较高的报酬使得职业挖藕人愿意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期待着寒冷的天气。
并不是因为天气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做藕汤的人就会更多。
有的职业挖藕人腰疼、胳膊疼、腿酸,甚至胃也有点不好受。
但他们十分清楚地明白,是为了生活。
第一集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食材手艺人。
他们晨起作业,日落而归,更是在发掘新鲜食材的工作上花费了自己五六十年的年月。
这五六十年的坚持,不只是对生活的追逐,更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而其中最根本的自然哲理即是世代相传,猎而不绝。
2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
你是来自哪里?又准备去向何方?未来想要在哪里扎根发芽?又会尘归哪里?《脚步》这一集就为我们解读了中国人边走边吃的家乡美食文化。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无论我们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式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不停歇。
谭光树是职业养蜂人,二十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养育了一双儿女。
每年清明,就是夫妻俩启程的日子。
只需要一个昼夜,夫妻俩便携带着自己超过十吨的全部家当抵达了500公里外的秦岭。
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而地区不同,蜂蜜的味道也绝不相同。
他们一路追逐花期寻求着最美味的味道。
远途跋涉的无聊乏味,在老谭妻子的陪伴和她做的美味家常菜的调味下变得不再漫长。
而老谭的帐篷中无论驻扎在哪里,始终能从帐篷中飘出最正宗的家乡味。
变换的地方,不变的家乡味。
这一路的风雨劳顿,二十年的奔波和相濡以沫,换来的是却是一双儿女的安稳和踏实。
他们朴实勤劳又平凡无奇。
但生活的本质不就是这样平凡中的幸福吗?麦客和挖藕人一样,在大机器化生产的时代,他们却始终坚守着靠自己的双手谋生。
秦岭北麓,麦子熟透,麦客们踩着麦子成熟的季节,用双手挑战机械。
传统的麦客们,一天劳动10个小时,每人割1亩多地,最多收入却只有200元钱。
甚至有时候出来十几天还挣不到1000元。
随着机械收麦效率的不断提高,麦客们越来越难收到200元的薪酬。
但在经历过10小时辛苦劳作的麦客们仍旧脸上带着笑容。
计划着用这刚收到的钱给娃买点东西用一用,给自己买点东西来吃一吃、喝一喝。
在中国农村,有6100万留守儿童,相当于英国人口总和。

余高里夫妇在广东一家制衣厂工作,每年只有在玉米丰收的时节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半个月。
而他们的儿女,也就是那6100万留守儿童的一份子。
在回家后,余高里夫妇会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水底中最富有诱惑力的食材——爬岩鱼。
爬岩鱼也正是制作家乡特有的雷山鱼酱的主要食材。
而雷山鱼酱的腌制时间也恰好需要半个月。
半个月后,腌制好的雷山鱼酱被余高里的孩子装入密封好的小坛子中。

凌晨五点,这坛鱼酱随着余高里夫妇坐上大巴车,继续开始了他们的异乡打工之旅。
这坛鱼酱,也成为了他们身边萦绕着的最传统的家乡味道。
无论你走到哪里,舌尖上的味道,总是那魂牵梦萦的家乡味、中国味。
3

从03年因为吃果子狸引发的非典,到17年后的现在又因为吃蝙蝠引发的新型肺炎疾病。
我们一次次用实践证明,违反大自然的馈赠规则只会引火烧身;违背五千年中国美食文化,只会自食其果。
而早在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就开始为中国人讲述,真正属于中国人的饮食传统;真正属于中国人和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舌尖上的中国》从刚开始的不被人看好,到现在的家喻户晓。
全体工作人员用最严谨的态度、最专业的手法和最紧凑的节奏,把中国人浓浓的家乡味和自然食材的馈赠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味道不仅是食物的滋味,更是人生和五千年文化的滋味。
又怎么能为贪图短暂嘴欲而忘记了五千年的传统。
多少人半生闯荡,带来丰厚家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
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
朴素,但有力量。
而开头的那个问题,也在这部纪录片落幕后找到了答案:持续了五千年的中国味道绝不是山野间某味猎奇的蝙蝠野味,而正是那种诉不尽、道不绝的家乡味道。
而那种家乡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舌尖上的味道,究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