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药名为知母,相传它最初的典故来源就为“知母心意”之义。
相传古时候,一个孤寡老太婆,无儿无女,依靠采药为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认药的本事无人传承,就在街边乞讨,想要结识孝道善良的人继承衣钵。
几经波折,樵夫夫妇赡养了这位看起来可怜的太婆,随着时光流逝,感情更加更厚,太婆终于将识药的本事传授。
老太婆找到一丛线性叶子,开有白色带紫条纹状花朵,下面是黄褐色草根的野草,对着樵夫夫妇说:“这种药草能治肺热咳嗽、发热之类的疾病,这药还没有名字,你知我心意,我很是感动,就叫知母吧”。
随后樵夫依靠继承识药的本事改行采药,服务于百姓。
这味药材不仅名字十分温情,它的功效也是十分明显,在众多的医方中广泛应用。

知母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横断面以黄白色为佳,品尝味道偏苦,但是不及黄芩黄连苦,味道又有少许甘味,但是不及甘草。
知母属于清热药之类,归于肺、胃、肾经,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清胃,下能清泻虚火,因此主要功效是清热泻火、养阴生津,此味药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不仅能清泻实火,更能养阴退热,祛除虚火,为上品之药。
知母组合黄芪,那黄芪又具有什么样的功效呢?黄芪相对于知母就更加常见一些,在家庭常用的补药就可见到。
黄芪自古就有“补气要药”之称,不仅能够大补肺脾之气,固表止汗,还能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
《日华子本草》记载“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血补肉”,同时《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在托毒生肌的功效方面甚至被誉为“疮家圣药”。

知母配伍黄芪,主要取补气养阴生津的功效,知母用于阴虚发热等症,根据中医理论,味咸者入肾,所以用盐炮制以后的盐知母更具疗效,同时又可以治疗阴虚燥渴,养阴生津。
如若我们伴有气虚的症状,如出现神疲乏力,气短,不想说话,食欲不佳等情况时,配伍黄芪知母,在改善症状方面大有裨益。
如果我们晚上睡醒后经常发现有大量出汗,名为盗汗,白天不活动或者轻微活动后也出汗较多,名为自汗,两者的发生中医病机是气阴两虚,简单来讲,黄芪补气,知母滋阴生津,黄芪和知母配伍使用正好针对病机起到根本的部分缓解作用。

另外《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知母“主消渴热中”,治疗阴虚消渴,则可与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和黄芪一同组方为“玉液汤”,近代中医泰斗张锡纯也爱用,可以用来调理消渴阴虚发热。
药理研究发现,知母所含有的知母聚糖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对于消渴即糖尿病无论中药组方还是药理都比较对证。
不过知母性寒,易伤脾胃,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或者减轻剂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