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惊,猛点头。
虽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但这饥寒不应当是家长人为给予的啊,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饮食起居不当极易影响阴阳平衡,何况小儿能够生长发育得靠阳气的大力推动,使用太多清热药来降火乃灭其生长勃发之机啊!诸位想想,哪一株幼苗不在阳光沐浴下就能茁壮参天的?
不过,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上火”可因胃热,可因痰湿,可因湿热,甚至也可以因为风寒,不同的“上火”可以有不同原因,不同的原因需要用不同的方药切中要害,简单把症状缓解了只会给疾病打伏击战的机会,找到病因逐邪而出才是良医所为,双黄连、莲花清瘟等都是好药,但是不能随意使用!清代温病学家有很多,叶天士、薛生白等老先生自不必说,但另有一位温病学家后世知道的比较少,他就是清代名医陈平伯,他的代表作《外感温病篇》被收录在王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中,最让人称赞的是他对风温一事的论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无不详尽,篇幅虽不多,但力求论清这一个病,不比后世博而杂、广而浅的许多论著好多了吗?
那陈先生的方是什么呢?又适合什么呢?陈先生的方叫陈氏凉解表邪法,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呢?据《外感温病篇》记载,全方由“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叶、川贝”等中药组成的。
主药见上,余则随证加减,原方无剂量,因为诸药之剂量也是随病机变化而变化的,是灵活的,不是僵死的。
还有哪里是阳位呢?那就是我们人体的第一道屏障——皮肤肌表,其位最外,当风温邪气入侵身体时还常常先在肌表的部位与正气争斗,当这里变成战地,这块“地”正常的生理功能很难发挥出来,所以还会有畏风的症状。
此外,肺为娇脏,诸邪易侵,而胃为营卫之源,故而肺胃也会在风温入侵时进入时即进入戒备甚至战时状态,出现咳嗽、口渴、苔白、脉浮数等症状。
除了这些症状,还可因风温邪气比重、人体体质偏向而有其他症状,不过一般具有上述症状时就可以基本判断为风温袭表了。
此时机体正气尚充盛,外邪还未攻开身体的“城门”,“表未解当先解表”,在城门上、城门外把外敌给赶走。
此时若是用泻下剂、清热剂就相当于是在城内放了大水往城外冲,敌人也许是冲走了,自己人也冲走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啊!这一波战役是结束了,可城内空虚,门洞打开,别的邪气之敌也很容易攻占了我们的身体!
前胡、杏仁、桔梗三者并用,均微辛微温,可升降相因、疏通津气,帮助肺气恢复正常的功能,这就像城内调兵遣将、安排后勤等等,这不是谁单独的战争,是整个人体的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