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然说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但客观地说与美国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所谓的高科技,必然都是一些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技术手段,但是若能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国家实力的提升的重要体现,而中国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努力,航母技术、无人机技术纳米技术这些中国都先后克服了,但是有一个卡脖子技术中国却始终无法突破,那就是芯片技术。

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正是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黄令仪院士,她是当年“两弹一星”芯片的核心技术人员,本应该早就进入安逸的退休生活,但是中国的科技队伍在芯片的研究上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位老人为了帮助国家解决燃眉之急,果断放弃了退休计划,并为了“龙芯3号”的研发重新组建了一支科技队伍,所有人选都是经过她的精挑细选选拔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黄令仪院士对这一人物的重视程度,在经过整整16个年头的努力,“龙芯3号”终于成功问世了,而在2020年北京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我们的黄令仪院士也是凭借“龙芯3号”成功斩获了“2019年CCF夏培肃奖项”。
目前“龙芯3号”正处于试验阶段,根据测试结果来看,它具有64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可以运算240万次,这已经完全符合武器装备的要求了,虽然与美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次的突破,相信凭借中国的努力,假以时日必定可以赶上美国,最关键的是,有了“龙芯3号”,我们就不用再因为芯片技术问题而向美国进行求助。
这么多年美国在芯片技术上一直占据垄断地位,也乘机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现在中国的突破必定给美国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感。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中国的强大离不开无数中国人的努力,黄令仪院士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还有许多中华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着,奋斗者,有了他们的存在,中国的未来必定是一片光明。
龙芯在国际上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
“龙芯”系列是我国最早研制的高性能通用处理器,于2001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发,然而2003年“汉芯”remark事年对只有一字之差的龙芯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很多人对龙芯到现在还不信任。
然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环境下,能够为“中国芯”扛大旗的并不是如日中天的海思ARM处理器,也不是阿里扫地僧的RISC-V处理器,而是一南一北的两家国有芯片公司:申威和龙芯。在我国只有这两家公司的芯片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会受到美国技术封锁的威胁,而这两家公司在芯片的底层技术上同样具有相当的实力,包括指令集和微架构都具有自己的研发能力。(《美国如果禁运中国芯片,中国会“亡国”吗?》)
不过,两家公司的芯片都不在X86架构体系内,我们光听到它们发布各种产品,却不能直观体验到它们产品的性能,它们到底在国际上属于什么水平呢?
申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其服务器用芯片可以媲美英特尔,实际上还是稍有夸张的,但是在超算上申威已经为我们扫清了障碍,完全不惧美国的禁运。(《中国可媲美Intel的处理器:低调的申威》)
龙芯则与申威不一样,最初的龙芯1号和2号是面向工控、行业应用和终端应用的小CPU,到了龙芯3号才是面向桌面和服务器的大CPU。尽管龙芯3号已经应用于网络安全、办公,但是它主要用在政府、能源、金融、交通、教育、装备等行业,一般人很少了解到龙芯的性能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为什么航天用芯片性能那么低,成本还那么高?龙芯立大功!》)
有人评估,如果英特尔是一幢100层的大楼,龙芯就是70层那么高的楼房!凭心而论,龙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英特尔创立于1968年,AMD创立于1969年,到现在都已经是上50的人了,而龙芯从2001年开始研发,2010年中科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才正式成立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满满计算也才19岁。毕竟芯片这种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只要这块地和技术都具有自主的控制权,加上聪明和勤奋,这块地上的树迟早能够开花结果的。
说了情怀,还是得用产品实力来说话!
龙芯最新通用处理器3A4000/3B4000于2019年12月24日发布,采用28纳米工艺,主频1.8G-2.0GHz,定点和浮点单核测试分值均超过20分,芯片中的所有功能模块,包括CPU核心等在内的所有源代码均自主设计,没有任何第三方IP技术。
官方表示3A4000性能与AMD相同工艺制程的“挖掘机”相当,而AMD的工程车系列以2011年发布的推土机”(Bulldozer)架构为基础,衍生出了打桩机(Piledriver)、压路机(Steamroller)、挖掘机(Excavator)。AMD28纳米的挖掘机有Athlon X4 845,主频最高达到3.5GHz,而这款CPU与英特尔第四代i5 4440处理器相当。这两款CPU都有一些年头了,因而总体来说,龙芯与AMD和英特尔还有相当的差距。
不过,龙芯3A4000很快会被最新14nm的5000和6000系列替代,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量产,而采用12nm的产品也在研发当中,相信在摩尔定律接近失效的今天,差距会越来越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