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人民的名义》热播,在这部剧里面,我们看到了中国官场最黑暗的秘密,也第一次见识到了满房间不敢花的赃款,贪官背后奢华腐败的生活。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我们感慨官场黑暗的同时,多少会觉得有那么一点不真实。
但今年,有这样一部只有央视敢拍的纪录片,赤裸裸地向我们揭开了中国官场的秘密——《国家监察》。
这部纪录片只有5集,但选取了20 多个近两年发生的反腐真实案例,采访了多位国家纪检监察干部、有关被调查人还有涉案人员。
《人民的名义》里曾说,中国目前政治生态,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绝对的权利背后是什么?贪官有什么让你想不到的手段?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对「贪」一念成魔? 答案都藏在这部纪录片里。

存放着2亿现金的私人「超市」《人民的名义》里,赵德汉一定是我们印象最深的一位贪官,因为他有一个房子专门存了大量的现金。
但谁能想到,现实的官场里竟然会出现一个真实版的「赵德汉」。

《人民的名义》截图他就是2018年查处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

身处资金密集的金融行业,作为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和掌权人,赖小民的权利覆盖面很广,与此同时,他贪污的金额也巨大。
在他被调查的时候,调查人员发现了他在北京某小区的一处房产,里面有多个保险柜,保险柜里则是多达2个亿的现金。

赖小民是「聪明」的,为了降低审查的风险,赖小民只收取现金,这样就可以避免个人账户上大额金额的各种交易,每次他收完现金,都会自己开车到这个房子里面,把这些现金放好。
而且,他每一次开车去那栋房子时,会特意多绕几圈,他还给自己藏钱的地方取了一个代号,叫做「超市」。
他也不是一下子就贪起来的。
在接触到身边身价过亿的人之后,赖小民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至于到最后,他会想:这个人手下那么多房子和车子,送给我一些又怎么样呢,更何况我帮了他这么多忙。
于是,他很心安理得地收下了各种房产、豪车、钱。
但也正由于他的小心谨慎,这么多钱不敢花也不敢用。
在被抓后,赖小民说:「一分钱都没有花,就放在那里了,最后组织上都收了。
」 一边是巨大的风险,一边是小心谨慎不敢花的怯弱。
赖小民在「贪」上面的大胆,和贪以后的胆小怕事,都成了他人性的弱点。
他可能也没想到的是,为了躲避手机银行转账而只能存放起来的现金,成了他贪污腐败罪里最大也最真实的证据。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赖小民贪污腐败案的背后,是赤裸裸的人性。

被倒进下水道的茅台酒跟赖小民一样聪明的,还有王晓光,他的手段甚至比赖小民还要高。
王晓光,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他的贪污腐败经历说起来更像是一部「谍战剧」。
为了可以安全地进行地下交易,他买了专用的电话号码,还商定了暗号秘密联系,约好每个周二或者周三几点钟在公园见面,因为用散步的形式碰面,比较自然。
如果有什么变化,他会给接头人们及时发短信。

短信也暗藏玄机,他从不会具体说在哪里,只会用一个字来代表他们要见面的地方。

家就是家里,球就是球场,园就是公园。
在察觉到风声后,他着手转移和销毁赃物,很冷静地处理掉一批价格最贵的年份酒:把箱子盒子撕掉,倒进坛子里。
但这样他还是觉得不安全,把这些倒进了坛子的年份酒,又分批倒入了自己家里的下水道。
让人好笑的是,被抓的时候,调查人员看到他正弯着腰,在卫生间里倒这些酒。

在王晓光的家里,有个房间专门放茅台酒,一共有4000多瓶。
茅台酒的市场价是上千起,也就是他光酒,就贪了400万多。

被抓后,他的妻子感叹,扔也扔不掉,喝也喝不了,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也许就像纪录片里另一位爱喝酒的贪官说的那样:想趁在位的时候,把退休的酒都准备好。

但还没等到退休,就东窗事发,抢先一步先进了牢房。
王晓光除了爱喝酒,还特别会享受,奢侈程度让人心惊。
他自己设计图纸,装修了他办公的地方,仅仅是办公的地方,就有卧室、衣帽间、厨房,甚至还有健身房。

这个名义上的「办公区」就有610平米,光装修就花了160万元,甚至连洗手池的水龙头都是金光闪闪的。

610平米,160万元,是什么概念呢?可能是一个普通人奋斗一辈子都无法买下的豪华精装修别墅。
坐拥权利的王晓光,也利用自己的权利,满足了他内心的贪。
王晓光的下台牵扯出另一个人,他就是时任茅台集团总经理的袁仁国。
袁仁国本身的经历,可以说是十分励志。
草根出身,从茅台集团一名普通的酿酒车间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坐上了集团的一把手。
但随着位置越来越高,权利越来越大,他逐渐失去了当初的本心。
在他受贿的赃物中,有一个重达5公斤的金鼎,上面还有一句诗:「酒冠黔仁国」。

这句诗出自于清代诗人郑珍,原诗句是:酒冠黔人国。
最后两个字,跟袁仁国名字「仁国」谐音,就被送礼人改成了他的名字。
这个刻着自己名字的金鼎,袁仁国爱不释手。
也正是这个金鼎,让我们看到了袁仁国肮脏不堪的贪欲。

3年未判、被人民群众质疑的「悬案」 其实,在惩治贪污腐败之路上,纪检委走得并不顺畅。
郭海,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山西的煤矿业很是发达,郭海作为集团的一把手,还是没有抵得住金钱的诱惑。
在他任职期间,山煤仅2014年损失就高达43亿元。
而真相是,跟山煤合作的公司涉嫌金融诈骗,郭海佯装不知。

郭海的调查其实从2014年就开始了,但三年时间过去,仍然停滞不前,这就导致风言风语在山西坊间流传,很多人不禁开始怀疑起来,是不是郭海背后的势力太大了。
这个局面很是尴尬。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是体制机制导致的。
当时调查郭海案的人说:作为一线工作者来讲,我们知道这个瓶颈在哪里,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因为郭海主要是失职渎职罪,但是在当时,国有企业的失职渎职行为,是由公安机关负责侦办,检察院都无权插手办案。
而公安平时主要是负责刑事案件,这种失职渎职他们并不熟悉。
这个案子是「多头办理,各管一段」,也就是这个案子谁都能管一点,但没办法管到位。
所以,当时,监察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但通过国家和纪委的努力,检查体制得到了有效的改革,这种局面也立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纪委人员有了相应的权限,只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把这个三年未决的案件了解了,郭海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

永远别忘了权利的前提,是人民 对于官场人士来说,「贪」,无疑是人的私欲中最可怕的那一部分。
但作为官,同样不能忽略的是,权利并不是天上掉的,而是党和人民赋予的。
所以,权利的前提,是人民。
做官的使命,是要一直以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贪官给国家形象带来的伤害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必须由漫长的岁月去承担。
确实,一个贪官的背后,是无数基层老百姓的苦;一份巨额贿赂,可能是底层老百姓一辈子都无法奢求的生活金;一个贪官的倒台,滞后了这个县、这个市甚至这个省的经济发展。
这个纪录片向我们真实呈现了官场背后最黑暗的那部分,也看到了权利反面最隐晦的人性。
也许你会质疑,拍这样一部记录片,会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吗?会影响中国官场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吗? 并不会。
关于《国家监察》,豆瓣上有人是这么说的:一部好的纪录片比开多少会,贴多少宣传标语有效果的多。
民众最想知道的不是又有了什么文件、政策、口号。
而是,这些政策和自己,和自己的家、国,到底有什么具体关系,有什么具体影响。
至少这部纪录片做到了。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的是是国家法制向往光明的决心和想要彻底根治贪污腐败的勇气。
所谓国家形象,并不是靠藏好这些贪官、过滤掉这些贪污腐败案维护的,而是在彻查这些贪官腐败案的过程中,通过一步步改善监督体系、完善纪检制度来维护。
贪污腐败,是官场的毒瘤,也确实很黑暗。
但也正因为经历过黑暗,我们才更加知道光明的重要性,也才知道怎样一步步维护光明。
这就是国家正在践行的使命。
反腐,任重道远。
而我们也坚信,在这条任重道远的路上,在国家的努力下,有一天,绝对的权利背后,也一定会有绝对的光明。
资料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